早在歐巴馬提倡「亞洲樞紐戰略」之前,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已頻頻出訪中國,幾乎每年都會去一趟北京,以加深德國和中國領導人的關係。她的外交政策顧問霍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說道:「她早在2005年就說過,中國是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我們必須跟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她在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身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中國的教訓以及可能給世界帶來的危險,未曾偏離梅克爾的雷達。」
她剛當上總理那幾年,因為出訪中國而興奮。她在中國見到不少文化界人士、科學家、企業家和官員,這個新興巨人的進步讓她驚異,因此有不虛此行之感。她問道:一個採行中央計劃經濟、一黨專政的國家何以能讓數百萬人口擺脫貧窮,不斷增加其全球影響力?這樣的軌跡似乎是史無前例的。梅克爾從北京回來時,通常會給德國企業帶來一籃子有利可圖的貿易協議─終於使中國成為德國汽車的三大市場之一。
對人權問題的堅持 曾讓鐵娘子在中國也踢到鐵板
然而2007年下半年,梅克爾卻沒能和中國談成任何協議,也見識到「中國奇蹟」的黑暗面。德中雙方關係突然降溫,是因為梅克爾9月下旬在柏林接見達賴喇嘛,而且和非政府組織、異議份子及獨立記者談話。8月陪同梅克爾訪中的發言人威廉(Ulrich Wilhelm)說道:「她每次都會談到人權問題。」她第一次見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就曾開門見山地說:「我欽佩貴國的進步,但在展開我們的會談之前,我無法不提及人權的問題。」
中國當然嚥不下這口氣,認為這是在干涉中國內政。為了表示不滿,他們不但讓梅克爾空手而回,更在同年11月法國總統薩科吉(Nicolas Sarkozy)來訪時, 跟他簽署了300億美元(約為8345億台幣)的合約。梅克爾不禁注意到,就敏感的中國人權問題,薩科吉可說如履薄冰,不敢踩紅線,惹中國發火。自此之後,梅克爾猶如在自己的價值觀和維護德國商業利益之間走鋼索,特別是在和中國領導人的閉門會議上。她一直努力和北京建立良好關係,因此贏得了中國歷屆領導人的信任。無可諱言,這種信任是以道德為代價換來的。
2013年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對梅克爾說,在中國和其他地方,支持人權最好的方式就是消除貧窮。但她不完全同意,依然認為自己有權就北京對少數民族和基本人權的無情鎮壓,說出自己的看法。據報導,她對習近平說:「如果你採取鎮壓的手段,我們就不得不公開支持抗議者。」雖然梅克爾說習近平日益強硬加上大搞個人崇拜,這些做法「令人失望」,但她還是從一個比較複雜的角度看待中國,而不僅只是自由和不自由的二元對立。因此,梅克爾也會訴諸軟性的手段─並非作為強硬談判的替代品,而是她對一個在西方經常被忽視的古老文明表示尊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