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歐洲也是一樣,南海一年的航運佔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三,這個海上交通線,在歐洲跟東北亞的海上貿易佔了很大的成分,所以維持台海丶南海是同一個問題,關係到歐洲的經濟發展及東北亞能源安全。
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對台灣的友善態度,台灣都會更謙虛地看待,自己要負起防衛責任,為國際安全貢獻,像北約的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All for one, one for all)。拜登先生的説法丶朋友的這種承諾,會提高台灣人的信心,但我要強調這有點像比賽中的啦啦隊,台灣作為跑手,還是要自己快跑才會到達終點,要強化自己的防衛力量,進行軍事改革。
德國之聲:您覺得台灣這位跑手的體能和心理素質如何?預備好比賽嗎?
蘇紫雲:我們隨時都在比賽,已經跟共產黨比賽了70年。台灣不是反對中國,這只是北京的戰略敘事。台灣是民主,中國是威權,這是制度的競爭,不是統獨的問題,精確的講是反共不反中。
跟其他民主國家比起來,目前台灣的心理狀況丶士氣一般來講算高。其他民主國家也會怕戰爭,日本丶美國丶西歐國家都怕,冷戰時期美國最怕是核戰爭,歐洲很怕一早起來馬路上塞車,不是因為上班的關係,而是怕俄國和華沙公約國家的戰車塞滿了歐洲。
我覺得歐洲丶北約的哲學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冷戰時北約只有一萬輛戰車,華約有五萬輛,北約只有2000多架戰機,華沙有大概4000架,所以北約那時候在打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al warfare)的戰略。北約跟當時的華約是陸地接觸,台灣跟中國有海洋分隔,台灣不會浪費這種地理優勢,我們現在就是要努力的賽跑,繼續強化自己,讓敵人無法過海。
德國之聲:台灣人小確幸,而且對解放軍的威脅習以為常,一旦危機來了,台灣能夠應付嗎?
蘇紫雲:1996年飛彈危機,那時候台灣經濟發展得很好,大家也是一樣過得很平常的生活,但是中國突然要做飛彈試射,台灣立刻就團結起來,甚至很多士兵都寫了遺書。1999年921大地震丶2008年大颱風,台灣人也都是立刻團結起來的。
德國之聲: 但有意見批評台灣軍隊士氣低落丶裝備落後,真的能保衛台灣嗎?
蘇紫雲:我想説的是,台灣跟其他民主國家一樣,會有很多抱怨,這是民主國家才會有的狀況。在這背景之下,一些關於台灣軍隊的觀察我們會注意,但西方國家軍隊也經常有這樣的聲音出現,譬如有些國家會覺得自己軍隊太肥,有些國家覺得他們的食祿不好,這些都是廣義的問題,稱之為軍事文化,但還不至於是士氣的問題。
台灣的准備其實還算充足,我們外島的庫存不管是彈藥還是糧食,能支撐近24個月。至於軍事裝備,我們現在選擇的是不對稱的途徑(asymmetrical approach),我們常講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其實更精確講是「整體防衛成本」(Overall Defense Cost),就是從成本的觀念看待台灣裝備的投資,我們是用飛彈,防空飛彈或反艦飛彈,去減少中國解放軍在數量上的優勢。所以台灣政府編列了80億美元的特別預算,這是一個對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