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公佈的研究顯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給美國部分地區和某些產業的工人帶來持久性損害,例如工作崗位和收入的淨流失,而這些傷害在中國入世20年後仍未恢復。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論中國衝擊持久性》(On The Persistence of The China Shock)的 作者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知名經濟學家奧特(David Autor)、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漢森(Gordon Hanson)和瑞士蘇黎世大學經濟系的多恩(David Dorn)。三名作者研究「中國衝擊」(China Shock),也就是中國製造業的快速增長是如何對美國部分地區的就業和產業構成嚴重衝擊的。
傳統上主流的經濟理論認為,更自由的貿易從長遠角度對進出口雙方都有利,即使貿易最初可能會導致工作崗位的流失,但資本將被釋放出來,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雖然一些行業和地區在調整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但消費者將從更便宜的商品中受益。
但奧特等人的研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受衝擊的工人調整貿易風險的主要辦法是退出了勞動力隊伍,很多是提前退休,他們並沒有遷移到其他地區或尋找其他工作。奧特等人的研究顯示,中國爆炸性的出口增長使其製造業出口的全球份額從1991年的3.1%飆升至2015年的17.6%。來自中國的製成品很多出口到了美國,它們擊垮了美國東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的製造業。
作者認為,自2000年後,美國製造業工作崗位淨流失的很大一部分與面臨來自中國的進口競爭有關。在2000年至2019年間,來自中國的進口造成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比例下降1.54個百分點。很多受衝擊地區出現了人口數量下滑,表明人口外遷。這意味著離開工作是調整貿易引起的勞動力需求收縮的主要手段。
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經濟學家斯科特(Robert Scott)長期從事貿易對就業影響的研究。他早在2000年就預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會給美國帶來嚴重的工作流失。他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入世導緻美國貿易赤字猛增,到2018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導緻美國流失370萬個工作崗位。」
斯科特也贊同奧特等人的結論,即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重創了製造業領域的就業。他說,「對於大多數美國工人來說,工資一直停滯不前,或者充其量是緩慢上升,許多工人被迫從事製造業以外的低工資工作,這是貿易最直接的影響。由於我們與中國的競爭力下降,我們的工業基礎迅速受到侵蝕,我們已經失去了50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和9.1萬家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