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緊急災害事件資料庫(EMDAT)統計,全球20多年來已經發生近8000次天氣相關災害,造成56萬3735人死亡。布魯塞爾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ouvain)災害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數據庫的薩皮爾(Debarati Guha Sapir)說,真實數字可能更高。
今年另一研究報告,調查全球732個城市多少人死於氣候變遷引起的高溫,發現自1991年以來,光是這些城市每年就有9702人因全球暖化高溫而死,死亡人數總計達28萬1000。作者、瑞士伯恩大學流行病學家維賽多-卡布雷拉(Ana Vicedo-Cabrera)說,在夏季最熱的四個月中,因致命高溫喪命的人數占全球死亡人數的0.58%。
維賽多-卡布雷拉並解釋說,1992至2021年以來每年約有10萬人死於致命高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說法,這些統計數字是有道理的,根據預測,氣候變遷造成的死亡人數將在2030年代上升至每年25萬人。
適應氣候變遷的成本暴增,恐達台灣GDP七成
氣候災難帶來的慘劇絕大多數由發展中國家承擔。智庫「德國觀察」(Germanwatch)今年公布指出,本世紀至今的氣候天災使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兆5600億美元(約新台幣71兆2800億元),其中波多黎各、緬甸和海地受災最嚴重,在下一次遭遇襲擊時,還無法完全從上一場災難中恢復過來。
儘管貧窮國家遭遇極端天氣事件時更為脆弱,防範未然、救災等方面都迫切需要財政和技術援助,而且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富裕國家應每年總共提供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7840億元)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與減緩氣候變遷。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可用於氣候行動的真實金額比預期低很多──理應有70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9489億元)資金,目前卻只有300億美元(約新台幣8352億元)。
基於極端天氣事件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倍增,聯合國在適應差距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全球適應氣候影響的真實年度成本可能高達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8兆3526億元),本世紀中葉則飆升至5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兆9211億元),約占台灣一年GDP總額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