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召開。這次全會要審議通過的中共第三個歷史決議將奠定習近平的歷史地位和繼續執政的歷史合法性,因此他必須保證會議不能出任何一點差池。而這可能正是習近平連續缺席重要國際會議的原因之一。
自2020年1月訪問緬甸後,外界注意到,習近平已21個月沒有外訪了,而同期西方國家領導人均已恢復了正常訪問。坊間早已對此作了各種猜測,一種看法認為是受疫情影響;還有看法認為,由於中國經濟在疫情中率先復蘇,對外部依賴減少,習覺得沒有必要出國訪問,而把注意力放在國內,解決棘手問題;海外「反共圈」則把習不出國和中國惡化的外部環境掛鉤,認為中美惡鬥,西方國家對習的惡感加劇,不歡迎也不邀請習去訪問。
事實上,不僅習近兩年沒有出訪,整個中共官僚隊伍,在疫情發生後,除外交部長王毅以及主管外交工作的楊潔篪外,都再未在國外露過臉,楊也只是3月和9月分別在美國和瑞士同美方官方各見一次,且時間不長,故嚴格來說,只有王毅還保持著正常的出訪節奏,這當然是王的外長身份所致。外界不但未見中共領導人出國,中國也基本不邀請外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來華訪問,除了有限的幾次,而這幾次都安排在外地,比如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Kerry)兩次訪華一次在上海,一次在天津,常務副卿雪蔓(Wendy Sherman)的訪華則安排在天津。
盡管現在通訊發達,很多會議和交流不必面對面進行,但高級官員尤其領導人的面對面會見,無論對化解岐見,改善關系,拉近距離,增進個人友誼,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視頻和通話所欠缺的。當然,如果兩國關系很糟,領導人一見面就吵起來,有時不見面反而是好事,會減少矛盾的爆發。但總的來說,就算兩國關系僵化,見還是比不見的效果要好。因為國家之間的關系終究不同於個人之間的關系,個人可以任由情緒主導或者決定同誰交往,我不喜歡你,就不想見你,可國家不能這麼做,國與國的交往,要克服領導人的情緒,從國家利益和理智出發。
道理習近平當然懂。但為什麼他和中共其他領導人都不出國訪問,也少邀請包括中共友邦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和官員訪華,即使有限的幾次也不出面禮節性接見一下?此狀況只有在中國文革時期可有一比,但文革是現代中國最黑暗的鎖國時期,而且內部極度混亂,除毛之外的領導人基本被鬥倒了。假如說習這樣做有意摹仿毛,以凸顯自己大國領導人的地位,似乎也不像,毛一生中只去過兩次蘇聯,晚年更是待在中南海裡,可是那時還是有第三世界的一些領導人來華訪問,毛會接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