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為什麼對中國軍事威脅「冷靜」「無感」?BBC分析三大原因

2021-11-10 16:00

? 人氣

「司空見慣」和「恐懼疲乏」

宋文笛在非盈利性網絡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發表文章稱,台灣人面對中國武力威脅能保持冷靜的原因來自於數十年以來對中國武力恐嚇的「司空見慣」和「恐懼疲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他說,許多台灣人認為中國的武力威脅只是一種「秀肌肉」,「虛張聲勢」做給別人看,而不是真的要展開全面攻台戰爭。

宋文迪在另外一檔播客節目中套用寓言「狼來了」解釋台灣人的「冷靜」。他說,中國第一次說要武統台灣,人們可能會嚴肅看待;說兩次,繼續嚴肅看待。等到說了第一百次,其中某個節點上,人們肯定會要審視其他因素、不再單單聽言語,來判斷中國的用意。

確實有台灣民眾近期對媒體表示,「不會擔心爆發戰爭,因為台灣從小到大都是這個樣子,就像是地震常常會發生,但你不會因為這樣天天就害怕。」

還有台灣人認為,在現今的國際局勢下,不是說中國一個國家想打就能打,還要考慮到國際上的因素,以及動武的可能後果,戰爭的代價等後續問題。

但是,也有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武力威脅感到無奈,認為中國要不要、會不會動武也不是一般人能有辦法解決的,還是顧好三餐生活比較實在。

「回報遞減法則」

宋文笛表示,台灣人面對中國武力威脅能保持冷靜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回報遞減法則」。

台灣人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已經「見怪不怪」,中國用武力恐嚇的手段早已不是新鮮事,台灣長期處於中國持續不斷的武力恐嚇和外交壓力之下,早已經習慣而且漸漸越來越「無感」。

早在1996年台灣首次舉行總統全民直選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就對台灣外海發射多枚導彈,當時還引發了台海導彈危機,美軍後來派遣尼米茲號和獨立號兩艘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域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

從此之後,中國持續不斷對台灣實施軍事演習,包括派遣軍機飛越台灣防空識別區,在關鍵時刻釋放信息警告台灣不要跨越中國設定的「紅線」。

正如喊「狼來了」一開始可能還有人信,喊久了也就沒有人會當真,這也就是所謂的「回報遞減」,投入生產的收益會隨著產量增加而遞減。

哪邊在囤積物資?

最近中國商務部發出通知,鼓勵居民儲備生活必需品,不僅要滿足日常生活需求,還要應對突發狀況,引發大規模搶購潮,官員被迫出面澄清物資供應完全有保障。不過,中國有不少網友自行「腦補」,網傳要打台灣了,或是又要封城了,一時之間各種揣測甚囂塵上。

不只如此,還有微博傳言台灣人因為害怕戰爭爆發,也開始囤積民生必需品和求生物資。但消息傳到台灣後,卻有台灣人表示哭笑不得。

前立法委員郭正亮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台灣人「大肆採購」是為了要趕著花掉政府免費發放的振興五倍券,另一方面可能也擔心物價上漲,因此會先買一些家庭用品回來放。

也有台灣人說,台灣每到周末各大賣場本來就會有許多購物人潮,如果碰上促銷活動更會出現排隊盛況,這是經濟活絡的表現,跟搶購或囤積物資沒有關係。

不論兩岸哪一邊的人民真的在搶購或囤積應急物資,可以確定的是,圍繞著台海是否會爆發戰爭的話題,短時間之內還會持續熱鬧下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