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發生地鐵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於萬聖節扮演小丑在地鐵裡隨機攻擊乘客,造成17人輕重傷,而兇手犯案後表示想藉由殺人被判處死刑。事隔一週,又傳出有民眾在車內亮利器被捕。社會一再發生類似隨機攻擊事件,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提高刑責與廢死與否的議題再度受到討論。但提高刑責或提倡死刑就能降低犯案率嗎?恐怕沒這麼容易。
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廢死與否的議題,而是探討無差別殺人背後的原因,從源頭了解犯案的動機,進而避免無差別殺人犯罪的發生。分析過往的無差別攻擊犯,許多都是個性孤僻、患有精神方面疾病、時常講出想報復社會的偏激言論等等。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他們有這些行為?
根據日本東洋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分析,犯人可能認為自己未能受到應有的待遇,產生強烈的反社會心態,故意選擇多人、且難以逃跑的場所犯案,將自己的不滿一次過發洩出來。其實在我們身邊也可能有所謂「高風險」的人,若我們能設身處地的著想、付出更多的關心與耐心,仔細了解他們,並給予協助,或許就能避免隨機攻擊的發生。
而大眾媒體不斷地報導類似事件,也可能造成模仿效應。報導中詳細的描述兇手的作案過程,就可能會被有心人士作為模仿的對象,也可能達到兇手作案的目的。
但並不是完全不報導案件的發生,而是不要挖掘過多別人以前的私事,這樣不僅對案件無正面影響,可能還會牽連到無辜的人。
在面對這些攻擊案件時,人們往往以直接批評的角度來針對兇手,但仔細思考背後的原因,從源頭去探討,並提供解決方案,還有媒體不要過度報導,是否有助於能降低相關事件的發生呢?風評:讀稿機後的蔡英文,臨陣落跑的朱立倫?更多文章
*作者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