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2021-11-16 07:10

? 人氣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央政治局7常委(AP)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央政治局7常委(AP)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六中全會」)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根據會後發表的《公報》,中共將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共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其間舉辦的七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次皆涉及相對固定的範疇,而第六次會議的主要工作,通常是針對中共「黨的建設」做出重大部署。這次全會的重大意義,是提出中共黨史上的第3份《歷史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並為明(2022)年中共「二十大」習近平再度連任,做好鋪墊工作。

中共黨史上的第一份《決議》,是毛澤東1945年於「六屆七中全會」做出,全名是《關於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重點是批判黨內以王明為首的「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分子,所以涉及的是路線和權力鬥爭。毛澤東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推動中共社會發展的動力,讓他的地位定於一尊。

第二份《決議》,是鄧小平1981年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的,全名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文化大革命」被描繪成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内亂。」毛澤東被認為有功有過,但「毛澤東思想」則被定位成「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理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但這不是毛澤東獨創,而是「共產黨共同總結的集體智慧」。

此外,該份《決議》也強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撥亂反正」,即把「全黨全國」的工作,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鄧小平因實施改革開放路線,成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並贏得「總設計師」的美名。

這次經「六中全會」審議的第三份《決議》,全名是《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習近平曾提過「兩個不能否定」的說法,即「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因此這次的《決議》目的不在批判過去,而是描述現在和策劃未來。

如果毛澤東因政治鬥爭讓中國「站起來」、鄧小平因經濟建設讓中國「富起來」,則習近平的目標是讓中國「強起來」,即完成強黨、強軍、強國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已成為中共「新時代」的領導人,他在中共歷史被形塑的地位,不僅與毛、鄧並列,甚至「超鄧趕毛」。

對習而言,未來這一年是關鍵時刻。我們注意到前兩份《決議》的全名都有「問題」兩字,本次第三份《決議》沒有這兩字,但不表示就「沒有問題」。習近平面臨的問題是,他處在一個「世界百年未有的變局」當中,故必須防止任何環境因素,對他的延任造成不利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