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然囉!利弊得失總是互現,黨主席如何無私的善用手中的提名權限,讓黨意能否與廣泛的民意相互接軌,而非流於一己之私,端賴其個人的智慧而定。回顧政壇過往,失敗的例子藍綠皆然,2006年民進黨的「十一寇」事件,多為新潮流系立委候選人被黨內同志認為,是因著國民黨選民的支持財於民調中勝出,籲請黨主席游錫堃勿給予提名,種下日後「正國會」與「新潮流」於黨內針鋒相對的濫觴。又2020年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吳敦義主席罔顧各界所期待的「清流政治」,硬是將名單作為攏絡其下不同支持群體的工具,拿出被揶揄為「史上最爛的不分區名單」,或許真安撫了黨內各山頭勢力,卻讓外界一片譁然,更使得選情一度有所轉機的韓國瑜,從此被打入無以復加的深淵,造成總統與立委雙輸的結局,這絕對是國民黨支持者所始料未及的。歷史殷鑑歷歷在目,還望有權者三思而後行。
綜言之,將提名權限還予政黨、甚或交到黨主席一人之手,是否就一定是集權,其實或不必存有過度的負面解讀。畢竟,不論人選產生的方式為何,最終決定其人是否當選的關鍵,還是必須獲得多數選民的認同,這與初選的「全民調」機制,並不存在太大的差異。然而,「還權於黨」的結果,卻能夠讓候選人與政黨之間,有著更密切的連結與關聯,使其能在充分體現政黨路線的前提下出征,真正用黨的政策理念來爭取民眾支持,回歸到以「政黨」為宗的民主競爭,未嘗不是件好事,筆者乃樂觀其成。
*作者曾任立法院法案助理,現為自由作家,經營臉書粉專「心如石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