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線民風波、蔣介石銅像爭議,BBC:台灣轉型正義面對更多挑戰

2021-11-23 08:10

? 人氣

而在蔣介石及蔣經國統治下,台灣經歷38年「戒嚴」,在草木皆兵,國共互相滲透的「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的「轉型正義」工作才剛起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遊客在台灣已故總統蔣介石的雕像前參觀。
Getty Images

李怡俐向BBC解釋說,從國際視野來看,「轉型正義」的工作深受聯合國的重視。2004年後,聯合國相關人權機構陸續公布許多報告與人權指標,回應日趨全球化的「轉型正義」現象。相關報告的標凖並指出,「轉型正義」有四大核心要素,分別是「責任追訴」,「真相調查」,「賠償受害者」與「制度改革」,制度改革包含基本的憲政改革與細微的教育改革等面向。

以黃國書案為例子,他在自我揭露自己曾為線民後,雖然再次向台灣社會道歉,並以街道上的「監視器」(CCTV)比喻自己當年因為被情治單位威嚇身家安全,而成為線民,陷入「無間道」的處境,祈求社會寬恕,但此事持續引起台灣社會激辯。

譬如,當年因為從事反對運動,曾經入獄的台灣前立委陳婉真便抨擊黃國書等過去擔任線民的人士。她說:「走過『白色恐怖』的人是不屑與之為伍的,因為我們目擊多少人由於抓耙仔(台灣用語,意指稱告密者)的告密行為而被抓被關,甚至因而失去生命。」

李怡俐則解釋,在進入揭露「加害者」(譬如線民)或向其加害方求償的「深水區」後,因為對台灣歷史的不同詮釋及歧見就會湧現出來,黃國書線民案,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事實上,根據「促轉會」今年委託台灣大學的調查報告統計,1980年代,台灣情治機關調查局利用線民對特定個人與群體進行監控,線民人數達3萬人,其中約有40%平均分佈各行政村裏,另外60%則要「平均分佈於社會結構各層面,特別是大學校園,教會(台灣親民主派的長老教會)以及其他組織」。

台灣80年代學運「野百合運動」總指揮、現任民進黨立委范雲也說,「促轉會」翻閲情治單位當年的報告後,她發現自己是1986年後唯一被「專案」組監控長達9年的學生,共有超過千件檔案,並遭7至8位學生在她周遭監控。

中華民國國旗
AFP

台灣大學報告稱,威權時期台灣政府雖然試圖在校園與教會建立嚴密監控網絡,其搜集的情資卻高度受限於線民的個人能力及組織位置,故而無法成為權威滴水不漏的監控者,「亦難有效嚇阻眾多大專學生、教會人士積極從事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

該報告強調,當年多數受訪者意識到社會監控的必然存在,研究建議台灣政府在推動「轉型正義」工作時,避免以「加害者vs被害者」的對立來看待1980年代台灣的民主轉型歷史,「應注意脈絡的複雜性,並應審慎討論公開監控檔案的相關配套措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