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線民風波、蔣介石銅像爭議,BBC:台灣轉型正義面對更多挑戰

2021-11-23 08:10

? 人氣

立委黃國書。(柯承惠攝)

立委黃國書。(柯承惠攝)

台灣蔡英文政府在2018年正式成立了「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作為官方機制下的獨立機關,開啟台灣「轉型正義」工程,工作包含賠償過去威權時代的後害者及家屬、恢復名譽、調查釐清歷史真相,並追究加害者責任等龐大工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也因為台灣社會對於過去歷史、不同世代及族群的記憶及認知歧異頗深,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譬如披露線民身份、公開檔案乃至於移除蔣介石銅像的計劃,都有很多爭議及激烈的辯論。

研究國際「轉型正義」議題多年的台灣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李怡俐對BBC中文解釋說,台灣官方開啟「轉型正義」的工作,除來自內部民主轉型的動力外,近年來也深受「轉型正義」全球化浪潮與論述與銜接國際人權法規範與標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李怡俐強調,由於台灣是多元族群結構所組成的民主社會,不同的族群以及世代間對過去的歷史真相有不同甚至是分裂的詮釋與理解,因此「轉型正義」的工程,在台灣需要很多及很長的社會對話。

「轉型正義」在台灣

「當時我只有廿出頭,不知何時被情治人員盯上了,後來被找約談,告知我和政治叛亂犯交往會有麻煩......在其脅嚇下,我同意其要求,當時的想法只是希望大家都平安」。這是今年10月,台灣民進黨立委黃國書在臉書的自白。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台北舉行的儀式上發表講話,赦免台灣"白色恐怖"清洗中的約1270人(2018年10月5日資料照片)。
Getty Images 蔡英文2018年宣布赦免台灣「白色恐怖」清洗的約1270人(2018年10月5日資料照片)。

黃國書在壓力下公開承認自己30多年前在就讀大學時,曾受「威嚇」擔任當時威權時代下的政府「線民」,提供有關學生運動的情資給情治機關。

此事震撼台灣政壇。特別是在民進黨內,包含該黨前主席施明德在內的許多前現任黨員,開始公開點名過去從事反對運動的同志曾是國民黨「線民」,賣友求榮。但也有該黨大老柯建銘為黃國書辯護,稱「不必不成比例地放大,更不應以異樣眼光看待」。

台灣「轉型正義」所牽涉的種種挑戰,包含「線民」檔案的真實性、台灣各界對於過往威權歷史的不同看法、是否要移除公共場合中的蔣介石銅像等等,正在台灣社會引起激烈的爭論。

負責處理這些「轉型正義」工作的台灣官方機制「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多。

「促轉會」代主委葉虹靈告訴BBC中文稱,台灣政府太晚開始啟動「轉型正義」工作,因此許多當事人,不管是受害者或壓迫體制方有許多人都已過世。她說:「大眾對歷史的認識有限,不太容易同理議題。」

「政治線民」爭議

根據「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委員會」解釋,所謂「轉型正義」是指「一個社會在民主轉型之後,對過去威權獨裁體制的政治壓迫、以及因壓迫而導致的社會(政治的、族群的、或種族的)分裂,所做的善後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