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後最受關注的三個字,以往都是「228」,料想不到今年竟是「衛生紙」三字異軍突起,主要原因傳是國際紙漿價格走揚,衛生紙製造商因而漲價,卻造成民眾產生預期心理連日搶購、囤貨。即便行政院相關人士一再澄清,公平會也表示已介入了解有無「聯合行為」,仍然無助於舒緩民眾疑慮,但鮮為人知的是,不只進口紙漿可作成衛生紙,「廢紙」因政府政策,從衛生紙原料變成「廢物」。
近年廢棄物處理成為環保署燙手山芋,不僅量大到各大焚化爐處理不及,即便業者有心將某些可用廢棄物走再利用路線,卻受到種種相關法規、環團壓力等因素而打退堂鼓,甚至政府本身對再利用管道不甚友善,都直接或間接導致許多可再利用的資材走投無路,最後堆積如山在寶島的某個小角落,更不堪的情形就是淪為違法傾倒的主角。
而本文的「廢紙」就是再利用失敗政策的冰山一角,現在人人都知衛生紙漲價,卻不知廢紙跌價,而前幾年國際廢紙漲價時,政府卻認為其屬戰略物資禁止出口,一切問題都與政府無法建立完整的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體系有關,物都無法盡其流的情況,廢棄物經濟又如何產生正向循環?
廢棄物處理在台灣已是「北風北」,要蓋處理廠處理廢棄物難如登天,要走再利用相關限制勘比500障礙,以致於雖然去年焚化爐廢棄物進廠量較前年明顯減少,卻無法解釋減少的廢棄物究竟身在何處,只要政府政策仍不思改進,違法傾倒新聞事件就不會有消失的一天。
*作者為高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