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協議稱《歐中全面投資協定》(CAI)「目前無法」獲得批准,《南華早報》認為這表明德國執政黨意識到人權標準未達之下,歐中經濟協議沒有捷徑可走。CAI之所以在歐洲遭到杯葛,是因為歐盟3月宣布制裁4名中國新疆官員之後,北京宣布制裁歐盟政治家和學者作為報復,使雙邊關係惡化。
《南華早報》24日報導稱,歐盟即將重新對中國官員實施制裁,這意味著《歐中全面投資協定》確實不太可能在歐洲通過生效。
德國對中國硬起來?
美國榮鼎集團(Rhodium Consulting Group)歐中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表示,德國執政聯盟協議中關於中國的措辭是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反映出人們對習近平治下中國的擔憂日益加劇」,他補充說,德國新政府願意觸碰中共視為「紅線」的問題,表明德方「願意更公開地談論與北京的分歧處」。
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亞洲項目負責人、漢學家歐特爾(Janka Oertel)指出:「我認為(向北京)傳達的信息非常明確。過去幾年我們的關係發生了變化,現在新的(德國政府)聯盟協議反映出這一點,也接受了既有的新現實……是的,中國是合作夥伴、敵手、競爭對象。」
一些政治人物則表示不要指望德國的對中政策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變化。本週,社民黨前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試圖降低期待值,說道:「不要期望德國新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有太大變化。」
另一些政要人士則表示,終將會有變化,但那會是漸進的,而不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位參與聯合執政談判的知情人士說:「如果你駕駛一艘油輪,然後將它朝一個方向稍微轉五度,最終將到達完全不同的地方。」
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貝納(Thorsten Benner)表示,目前淪為在野黨的德國保守派也逐漸興起對中強硬呼籲,因此能預期立場轉變的保守派,最終將督促新政府確切落實協議內文。
貝納也提到,北京本身的態度促使德國對其強硬,今年已經清楚表明,梅克爾(Angela Merkel)企圖與中國深化關係的方法「一團糟」,「看看北京對歐盟制裁的過度反映,這扼殺了梅克爾辛苦談下的《歐中全面投資協定》,再加上北京拒絕了梅克爾遞出在上海港口停靠的橄欖枝。」他指的是9月中國拒絕讓德國在印太地區進行演習的巴伐利亞號巡防艦(Bayern)停靠港口。
貝納表示,雖然新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可能傾向維持梅克爾路線,繼續對北京採取非對抗性立場,但他致力於大力投資德國和歐洲創新競爭力,投資自身的優勢已是任何對中政策成功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