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COP26與台灣的距離

2021-11-28 05:40

? 人氣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青年氣候運動者的抗議(AP)

COP26氣候大會達成了「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是國際第一個明確訂定減少煤炭用量的協議規範;雖與原先預期「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標有落差,但考量至197個國家各自的發展狀態,這項決議並不難理解。較值得讓環保人士感到欣慰的是,美國與中國共同發布了「氣候行動聯合宣言」,此舉被認為會更有效率地減少碳排放,且透過建立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工作小組將有計畫性應對氣候危機及強化未來10年的具體行動。在氣候變遷的嚴峻形勢下,Taiwan can help?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表現有待加強

由德國看守協會等非政府組織所公布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指出,台灣排名60,整體表現不如預期,亦引發國內關心氣候變遷人士譁然。就此,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回應,指標內的人口數據引用有誤,導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遭高估。進一步觀察指標表現,台灣在溫室效應氣體的排序第62位,再生能源發展排名第58,能源使用排序為57位,能源政策是第42名;除能源政策較符合減緩氣候變遷趨勢外,其他排序都在末段班。即便修正人口數據,台灣在氣候變遷的表現上仍難以翻盤成為優等生。

民調顯示: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關心降,對再生能源支持比例減

依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發布的「2021氣候變遷與能源民意調查」來看,年初的缺水影響已讓人們淡忘,對氣候變遷的感受較去年下降,民眾大力支持發展再生能源的比例也較過去減少;甚至,政府因應氣候變遷課徵碳費和加徵水電費的支持度亦呈下滑趨勢。即便如此,多數民眾認為政府及企業在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是不足的。

受疫情影響,民眾對個人切身議題更在意而導致其他議題感受下降相當正常。然而,調查趨勢卻為國內關心氣候變遷的專家學者敲響警鐘。無論是即將面臨的二項能源公投和行政院提出的《氣候變遷因應法》都將直接影響台灣後續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作法,在這關鍵的時刻民眾對氣候變遷逐漸無感,那麼未來情勢將十分嚴峻。

政府有責任拉近氣候變遷與民眾的距離

台灣企業正快速因應國際趨勢作出氣候變遷的相關行動,今年4月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由國內8家科技龍頭公司(台達電子、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宏碁、和碩、華碩)組成,於COP26宣示攜手供應鏈接軌國際邁向淨零,並結合夥伴力量與國際氣候倡議組織合作。相較大型企業的積極,佔比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受限認知門檻仍難為氣候變遷作出相應作為。就此而言,政府須承擔起與中小企業溝通的責任,方能有效控管碳排放量。

綜合上述,若按環保署規劃下會期送審《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於2023年開徵碳費的期程,政府有責任盡早讓氣候變遷更貼近民眾認知,促使大眾有所感而有所作為,否則淨零碳排淪為空談,讓台灣因此受到國際壓力。

*作者為戰國策公關總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