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場21世紀的文明衝突正出現極具燎原之勢的「星星之火」,過去兩個月西方世界開始颳起一股「銳實力」(Sharp Power)風暴,矛頭對準的,便是中國大陸和俄羅斯兩個非西方強者。
近來頻繁見諸媒體的「銳實力」,作為不同於「硬實力」、「軟實力」的新名詞,最開始是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提出,意在提醒各國應警惕「上漲中的專制主義影響力」;隨後英國《經濟學人》以封面報導跟進,憂心忡忡地提問:「中國的銳實力,西方難以阻擋?」而「軟實力」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奈伊(Joseph S. Nye)也主動出來宣示,為「銳實力」扣上「資訊戰」的帽子。
經過此番狂轟亂炸,加之一些現實例證的佐證,比如澳洲、紐西蘭、德國等民主國家最近亦相繼指摘大陸透過政治捐獻和提供免費旅遊等手段,誘使當地政客或官員代表北京利益來發聲,「銳實力」這一概念遂完成量變累積,並且迅速營造出「中國威脅論」的景象。而不甘任由西方詆毀和控制的大陸學者,亦聞風而動,紛紛發文批駁「銳實力」背後的輿論陷阱,並且試圖以「和實力」、「睿實力」、「智實力」等概念完成反擊。
拋開爭議回到源頭,究竟什麼是西方語境下描述的「銳實力」?它又和「硬實力」、「軟實力」等名詞有何異同呢?按照民主基金會學者沃克(Christopher Walker)和路德維克(Jessica Ludwig)的解釋,「他們(中俄)發揮影響力的技巧即使不是公開壓迫的那種硬,但這些技巧也不能算是軟的。」因其具穿透力和殺傷力,故謂之「銳實力」。
之所以「不硬」,很容易理解,因為根據奈伊最初的定義,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是其壓迫能力,亦即一種軍事及經濟實力演變出來的功能為基礎。換言之,與「銳實力」不同,「硬實力」很容易辨識、理解。之所以「不軟」,在於形式與目的不同軌,亦即看似「軟實力」的魅力攻勢下,實則隱藏著「銳實力」的禍心。
具體來說,西方認為走出國門且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不是為了擴大文化交流,而是為了「讓政權透過不斷嘗試,發展出一套更能發揮影響力的工具」,「其核心目標是要分散注意力及操縱輿論」;克里姆林宮開設環球電視網路「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不是為了新聞傳播,而是「加快改造全世界對俄羅斯觀感及公共言論上的步伐」,「並在網上及現實世界羅織一個將國際輿論方向,調轉到有利於己方為目標的強力網路。」大陸大幅擴充自身在環球層面的經濟及商業利益,並不是為了「命運共同體」,而是「儘可能掩蓋或壓制中國境外批評中國共產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