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糧食生產,基於國家戰略與安全因素,由政府保價收購,非全然地由市場供需主導,因此,在生產與需求的量都非常大的情況下,不免產生供需不完全契合的問題,出現缺口或過剩,需要整府的手代替市場的手,介入調控,而這些背後的整套概念與即將做的調整,在今年的人大開幕式上,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簡單化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今(7)日近一步解釋,「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年年過剩的糧食產量,會適度調整,但自給自足的國家戰略目標仍維持。
「向市場傾斜是有好處的」 農業部長舉玉米價格上揚為例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7日上午在北京召開中外記者會,談到中國的糧食供需問題,他坦言,這些年,中國的糧食,年年豐收,供大於求,糧食庫存處於歷史高位,就此,要調整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過去2年,大力度引導玉米調節,讓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包括東北以北、華北農牧交錯帶、西北乾旱地區等減產,這些地方不是玉米主產區,產量低、品質差,2年調整了5500畝,也增加雜糧1000多萬畝等。
此外,由於政府對價格的介入,往往導致大規模的進入或退出種植現象,增加糧食供給的混亂因素。韓長賦今表示,糧食價格對農民種植的意願有重要作用,近期推動的價格改革,要有很好的謀劃,要兼顧政府國民、國內外、加工等,得平穩進行。他說,過去玉米價格是保底價收購,2016年,中國透過市場競價,建立起玉米價格機制與對生產的保障,單位價格比去年增加了1毛錢,結果釋放了庫存、增加了進口,所以向市場傾斜是有好處的,玉米價格反彈上揚,也有些地方開始想種起玉米了,他呼籲,不要盲目擴種,尤其不是很適合種植玉米的地方,還是要繼續調整結構。
農業部將下調麥、穀收購價 「希望向市場靠攏」
在2018年全國人大的開幕式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穩定與優化糧食生產」作為全國糧食的上層指導方向。對此,韓長賦表示,目前中國的水稻供給偏多,今年下調1-2毛錢的小麥、稻穀的收購價,目的是希望價格向市場靠攏,這樣的下調對市場會有影響,所以下調時,也對農民採種植補貼,保證農民繼續種植的積極性,改革中,同時形成配套。
不過,近期的減產,不代表中國要將糧食改自產為全進口,自給自足的國家戰略目標仍維持。「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這是必須保證的,韓長賦表示,是適度調整玉米、水稻的生產,不是放棄生產,是市場導向,劃定主產區保持生產,非高質量產區減產,讓加法、減法一起做,在滿足「量」的需求下,重視「質」,「穩產能、飽口糧」。他強調,堅持口糧絕對自給安全的戰略,同時建立「大農業觀」,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大力發展肉類、牛奶等,滿足除了主食外的各方食物需求。
「解決吃飯的問題」 中國已在非洲設14農推中心
韓長賦表示,中國有13.9億人,糧食安全問題與「保證吃飯」是頭等大事,自改革開放以來,採取一系列政策,包括家庭承包責任制、國家農田水利制、農業機械化等,糧食生產達到1.28萬億斤,「中國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對於非洲還沒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及全球仍有8億多人沒有解決溫飽,韓長賦表示,中國已在非洲建設了14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非洲培訓農業技術專家,在農業機械、化肥給非洲提供幫助,也願意分享讓大家吃飽的有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