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民意和黨意間走險鋒的高嘉瑜,卻在一夕間成為家暴的受害者,確實令人驚悚,也正因此,卻更令人看清家暴案的本質。
台灣人有檢討受害者的習慣,背後的邏輯是事出必有因,因此即使是凶殺案的受害者,也經常要面對「必然做錯什麼事」的異樣眼光,更何況是親密關係的家暴案,可以說,任何受害人敢出面說出家暴的事實,她或他就已進入社會偏見的嚴酷管轄。
偏見審視的範圍如下:為何是妳(你)而不是別人;為何看不出來對方的秉性;為何不早離開;受害者如果不是做錯事,就是判斷力有問題。這些檢討受害者的社會習慣,無形中已幫加害人脫罪,而且罪惡感更深入每一位受害者的內心深處,當他們因此自責時,其實也失去正面迎戰加害人的勇氣。
高嘉瑜面臨家暴,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一旦行動自由,立刻到醫院驗傷,這點充分展現高嘉瑜平常精明的作風,然而她不但在事後以家屬方的角色出席施暴者的母親告別式,甚至一直等到媒體爆料後,高嘉瑜才真正面對家暴、親自出面報案;這些猶疑和矛盾讓她成為不是那麼完美的受害人,留下一些疑點;也許,正如高嘉瑜所說,男方以私密照脅迫,但另一個關鍵的原因也許是:高嘉瑜還難以面對自己受害者的角色;事實上,高嘉瑜事發後首次出面向媒體說明時,還不斷責怪自己愚蠢、識人不明,更是一再道歉。
能幹如高嘉瑜都如此,其他長年受到家暴的女性更難有自尊可言,高嘉瑜事件告訴我們的是:家暴和受害者屬性無關,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真實人生更沒有完美的受害人,人際之間只要使用暴力,就是不被容許的。
如何對待暴力,考驗一個社會的進步能力,面對高嘉瑜家暴事件,不論民進黨的網軍及側翼如何繼續攻擊高嘉瑜,該黨高層或代表性人士立即偃旗息鼓,收起對高嘉瑜的痛恨,至少口頭挺她,此舉意外穩住高嘉瑜,民進黨也能繼續爭取進步選票;相反的,和高嘉瑜少有齟齬的國民黨,竟有中央委員留言譏高嘉瑜「非常白自、被打活該」,毫無進步自覺,這恐怕是國民黨近年來遠非民黨對手的主因,失去學習能力的政黨,很快也會失去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