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煊專文:高調行善又何妨?

2021-12-06 05:40

? 人氣

中國大陸陳姓企業家高調行善,屢屢引發爭議。

中國大陸陳姓企業家高調行善,屢屢引發爭議。

大陸有位陳姓企業家,很喜樂獻愛心,捐了不少錢。但是他行善十分高調,他可以將善款,一捆捆的堆起來,像一座小牆,他站在前面發善款,並供媒體拍照,十分開心。許多人認為他是高調行善,製造大慈善家假相,並非真的心中有愛,引來不少批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批評他人,自己不動

有年他來台灣,以類似方式獻愛心發鈔票,媒體當然不會放過這種好題材的新聞。有不少媒體來訪問我,似乎希望我能高調的批判一下陳先生。但我的回應,大大出乎他們意料,我說陳老闆獻愛心的錢是他辛苦賺來的,用來幫助窮困,即使有些高調,那又如何?

我們行善,只要善款來得適當,對受助人給予應有的尊重,扶貧解困效果都一樣,這樣的善款,這樣的善行,多多益善。

如果大家覺得陳先生高調行善,有所不妥,那你自己有沒有低調行善過呢?甚麼高調低調,有些人是一調也不調,唯一的調就是他那兩片嘴皮,手中的那支筆,把人家說得一文不值。如果企業大老闆、有錢人都能像陳先生一樣,即使高調又何妨。不少人自己鐵公雞一毛不拔,但數說別人時,嚴然自己是聖人一樣。

有的企業獻愛心,十分低調,生怕被別人扣上是為打「企業形象」的帽子。其實打企業形象有何不妥,總比花大錢,窮登廣告或賄絡媒體,作有利報導來得好吧!

為善人知,鼓勵行善

中國古話總喜歡說「為善不欲人知」。好像「為善不欲人知」是高尚的,「為善欲人知」似乎就有欠高尚,請問為甚麼?做了好事,知道的人愈多,當事人固有榮譽,但更重要的是,這種善行可以感染別人,使更多的人行善。螞蟻雄兵,終究能讓更多有困難的人獲得幫助,大愛世界可以早日來臨。

當然有的時候為善不欲人知,並不是因為高尚與否的問題。而是曝光後,會有許多人跑來訴說困難,請求協助,善門難開,反而惹來許多困擾。我們創辦的基金會,就常遇到捐款人因有這種顧慮而婉謝表揚的。這也是實情,我們原則上都會尊重。但也有經過我們鼓勵而願意接受表揚的。

我們決不能說他拒絕透露姓名時,愛心行為才是高尚的。願意接受表揚時,愛心就變得不夠高尚了!這二者是毫無關聯的。

中國雲南省迪慶洲一所中學,一位極為貧困的學生,每次繳學費都要靠人幫忙。但有次她撿到一個皮包,內有現金人民幣8000元及其他一些證件。她知道遺失的人一定很著急,她利用皮包內一份通信錄,找到失主同事,再找到失主電話,聯繫上了。將皮包原封不動還給失主,並拒絕接受謝禮。

失主大為感動,寫信給學校表示讚賞。學校給與表揚,媒體大肆報導稱讚不已,後來並當選愛心楷模。

有樣學樣,心嚮往之

這個孩子,家裡十分貧困,年收入不足4000元,皮包裡的現金8000元足足是他家兩年的所得,但一點都不動心。你認為不欲人知比較好,還是「欲人知」而大肆表揚比較好?

這是學生品德教育最佳範例,這是人人都該效法的榜樣,應該廣為宣揚。因為人皆有向善之心,有樣學樣,心嚮往之,大家都做拾金不昧的善人。其發揮的教育功能是很可觀的。

政府不時舉辦好人好事表揚大會,對善舉者給與鼓勵,以激勵社會大眾,心嚮往之,進而身體力行。如果為善必須不為人知,政府是否在帶頭做錯誤示範呢?

獻愛心的人也是人,人都需要鼓勵,為善人知,就是一種鼓勵,公開表揚,私下讚賞都是鼓勵。鼓勵、讚美是促使人進步向上最大的動力,是教育中極重要的事。每位家長、老師、教育工作者,都不應忘懷,且應時時使用這項讚美的武器。

*作者為前監察院長,本文原刊《台灣醒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