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王海燕認為,女性記者常常會被媒體用作兩會的一種競爭策略。「很多媒體會刻意安排女記者採訪,女記者著裝也會比較鮮艷以贏得提問機會」。
曾從事記者多年的性別平等工作者馮媛告訴BBC中文,在兩會這個嚴肅的政治場合,國內媒體很多內容不能報導,「美女」元素可以吸引到更多受眾關注,政治上也比較安全,因此「女記者」和「美女記者」容易被拿來做文章。
她還表示,將女記者作為「招牌」,拿她們的相貌、身材、年齡、服飾等評頭論足,顯示出社會還沒有真正反省對女性的消費和歧視現象。
「怎麼沒看見誰報導一下兩會上的小鮮肉?」
張小小在學校時便經常見到"美女記者"的報導,當時覺得她們"都好漂亮",但入行後發現,真正的工作不止這些,作為兩會記者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第三次報導兩會的記者肖瀟(化名)覺得"女記者"這種視角"莫名其妙"。她認為"女記者也是來工作的,而不是通過這個場合來確認我們女性身份的","怎麼沒看見誰報導一下兩會上的小鮮肉?"
肖瀟對BBC中文表示,這個話題本身就來自父權社會一種自上而下的俯瞰視角。現在傳媒行業女多男少,女記者報導兩會"本身不是新聞"。而"美女記者"這種表述就更赤裸了,"沒人會因為被人叫做美女記者而高興的,我覺得這是對女性記者的不尊重" 。
肖瀟介紹稱,工作中男性同行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強度都很平均,並不會區分性別。像這次兩會她每天最多會跑兩、三個地方,最多一天工作16個小時。
兩會男記者:性別歧視的問題,在中國還未被深刻討論過
BBC中文網 陳岩
每年兩會遇上三八婦女節,領導人們會問候參會的女代表和女委員,媒體也用自己的方式問候自己的女記者,那就是編發美女記者圖集。這種行為背後的思考大概是,記者是「顛沛流離」的行當,兩會期間尤其辛苦,我們的女記者們工作努力顏值高,所以要「展現她們的風采」。「展現XX風采」是社會主義中國特有的話語。所以很多人在消費這些內容時,不會想到「物化女性」「性別歧視」等詞語。
性別歧視的問題,在中國還未被全民拿出來深刻討論過,所以與其談論有或者沒有,不如說被大眾忽略。另一個在中文互聯網上廣泛流傳的評論是「中國的歧視多了,還輪不上種族和性別」。
恰恰相反的是,在中國媒體圈,有人可能會反駁,認為女性記者更佔優勢。原因是媒體採訪的對象——中國的當權者和企業家們往往以男性為主。這些人的觀點是,女記者與他們交流時更容易被友善的對待。實際情況是,在嚴肅話題或者重要採訪時,女記者有時會被採訪者有意無意地認為「不夠格」,反而一個男性記者會被同為男性的當權者們「平等對待」。或許,這是女記者要面對的另一個「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