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 每個人都是訊息傳遞者與接收者
而臉書與推特等社群媒體,在新民粹運動則扮演了推波助瀾的效果,戈爾拉赫表示,過去在社群媒體尚未崛起以前,紙媒與電子媒體決定了訊息的傳遞,但是,到了網路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訊息的傳遞者與接收者。
3年前川普投入美國總統選舉過程,透過推特大鳴大放,如果是傳統媒體決定訊息傳遞的時代,線上記者經過訊息篩選,可以自行決定報導與否,但在社群媒體時代,記者已經很難不跟政治人物的推特或臉書,有些時候為了趕時效,甚至連新聞查證也不見了,相較於民粹的觀點獲得大量關注,中庸的論述變得不再引人注意。
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開始對部分媒體言論進行攻擊,並且將《紐約時報》、CNN等媒體冠上自由派媒體的帽子,死忠支持者也不會因為媒體負面報導,改變對政治人物的支持。
民粹運動共同特徵 從民族國家歷史記憶召喚光輝
戈爾拉赫表示,從英國脫歐公投到美國川普現象,民粹運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在全球化不安定的環境中,試圖從民族國家的歷史記憶中召喚昔日光輝,它可能是昔日的帝國榮景,並且從社會的內部與外部中,找出不屬於傳統歷史文化的「他者」。
以歐洲為例,歐洲文明不可否認是建基在基督教文化價值,但隨著歐洲國家走向「世俗化」,現在全世界基督教人口最多的區域,從歐洲轉移到美洲,歐洲社會在討論中東移民問題背後牽涉的社會認同時,爭論的重點不再是強調歐洲所具備的基督教價值,而是強調歐洲文化如何與伊斯蘭文化的差異。
建構國族認同過程 處理「他者」問題
戈爾拉赫強調,每個國家在建構國族認同過程,都會處理到與主流文化不相容的「他者」問題,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拉丁文化有所排斥,今天歐洲社會處理中東移民問題,背後的糾結也在這裡,德國2015年所接受的100萬移民,如果來自於南美的阿根廷,德國總理梅克爾不會面對社會上這麼大的抗拒。
戈爾拉赫表示,台灣跟其他民主國家一樣,在認同的建構過程,都會面臨到處理「他者」的問題,就像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對於「一中」的定義,有持續的辯證一樣,面對國家內部與外部民粹力量的威脅,台灣應該強化自己的多元民主價值,就如同德國二戰與兩德統一後,在處理民主轉型議題一樣,「只要我們試著用理性溝通,並且找出務實的解決方案,民主社會最後會找到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