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來看,台灣低收入戶人口比率是逐年降低,從2017年的1.35%降到2021年第二季1.25%,弱勢與兒童青少年扶助因限於中低收入戶、扶助人口亦是逐年下降,這其實很弔詭:「近兩年受到疫情有民眾失業減薪,理論上貧窮人口應該會增加,但低收入戶核准戶數沒有增加,可能就是擬制所得與同住親屬的影響,我們認為這無法反映民眾受疫情影響真實狀況。」
受疫情影響真實狀況是什麼?就疫情失業率來看,2020年3–4月有小小波動、整體變化沒很大,直到2021年5月份才明顯上升1%,之後又慢慢下降──上升1%看似數字很小,背後卻是近60萬人失業的事實。
跟失業率相比,更致命的是顯有增加的「無薪假」、即勞資協商工時人口,2020年春季就有一波增加、2021年6–7月更多了6萬多人,顯見很多企業會以無薪假規避直接裁員的情況;儘管後期數字有慢慢下降,但能否回到台灣社區感染之前的狀況,恐怕還要再觀察。
總結以上,李艾倫指出,以數據來看台灣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弱勢兒少人口確實都逐漸減少,但能否反應民眾收入減少狀況是個問題,疫情更直接造成的衝擊是「無薪假」趨勢;疫情也可能一失業就是永遠,就李艾倫協助的卡債當事人,可能是高齡、可能在觀光餐飲業工作、努力工作還錢卻因疫情而失業,即便疫情趨緩、商家恢復營業,這些雇主也不見得會再找本來的高齡員工,可能就改找年輕人了。
各種「回不去」的狀況不只高齡失業,也包括到府家事清潔者失去工作、約聘與非典型工作失去加班獎金,雖然過往有負債者可能可以延期繳款,但沒有錢還債的問題不會因此解決,李艾倫判斷,各種無法還錢的違約狀況可能會在2022年慢慢浮現與爆發。
「本來台灣一直被視為『防疫模範生』,卻在一個月內跌落谷底…」
「本來台灣一直被視為『防疫模範生』,卻在一個月內跌落谷底。」這是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的感慨。2021年5月中旬陸續出現諾富特、萬華、新北群聚感染案,接著台灣確診案例就迅速突破萬人,5個月內計16,436人感染、847人死亡。
疫情帶來的影響包括所有餐廳禁止內用、學校改為遠距上課、公共場所禁止聚集、外出皆須佩戴口罩等防疫政策,而在這些政策影響下,最顯見的影響是失業率快速上升、影響人口約53萬人,尤其集中於餐飲與觀光業,無薪假人數也從平均每月4000人快速上升到單月近6萬人,「老闆沒有開除你,但工作期間也沒給你薪水,有將近60萬人在這一兩個月內突然就沒收入了……」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非正式就業勞動人口」受影響,包括工地工人、臨時工、計時薪資工人、清潔人員、健身教練、代課老師等,都因三級警戒下餐廳與公共場所關閉受衝擊,頓時沒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