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在上課時,是在房間裡,配著哥哥打遊戲、電話的吵鬧聲,甚至有時候家人都還在睡,我要出門幫家人先買早餐……回房間後,我沒有一個空間能夠擺書或是架著手機抄筆記等等的,時不時家人可能無法諒解『我在上課』,直接開始跟我有衝突,好幾次我關著麥克風、鏡頭,開始小聲委屈的哭著,因為家人根本不尊重我……」
2021年5月中旬台灣因COVID-19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公共場所關閉、飲水機關閉、學校也關了,當台灣迎來一個所有人都必須待在「家」的時刻,卻也是考驗開始的時刻──沒有家的街友在外不只沒水喝甚至可能沒廁所、民間團體極力募集瓶裝水確保人生存最後一道底線,有家的貧困孩子不一定有電腦可以用上課、第一線教師團體在24小時內募集超過100台平板送偏鄉,卻也再次驗證真正的「貧窮」不只是家徒四壁,而是「失去與人的連結」。
「有些人會以為這期間孩子在家上課時家長也在家、透過網路視訊可以得到很多資源,但我們陪伴的孩子,『在家學習』幾乎等於『中斷學習』……」長期陪陪伴偏鄉孩子之「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執行長施惠文說。超過70個全島封鎖的日子,第一線工作者看見人生之難也看見人性之光,1.5公尺社交距離的裂縫下,各種故事都是台灣走過的一頁。
1.5公尺的斷裂:學校全面遠距上課 少女連書桌都沒有、想上課還有家人隨時來吵架
1.5公尺是人們熟知的社交距離,卻也是人與人之間斷裂的距離,而邁入第5年之「貧窮人的台北」特展,即要討論這1.5公尺造成的裂縫、與拚命牽起裂縫的人們。11月5日夜間,長期關注貧窮議題之「人生百味」創辦人朱剛勇與「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執行長施惠文,就在線上講座一起回顧那些「防疫視同作戰」思維下的、貧窮人的處境。
回顧三級警戒那段期間,朱剛勇說,人們無法出門、能接受到的資訊大多來自網路新聞,大概就是看看有多少人染疫、疫苗何時來,但在細碎資訊之間,每一則看似很小的新聞,都對社會上相對弱勢者造成不小影響,「這些(確診)數字都是真的人類,新聞影響到的,也是真實的人。」
5月11日社區感染陸續爆發、萬華成為人們口中「重災區」,5月19日全台灣都進入三級警戒。公共區域、圖書館、車站飲水機、公廁、充電區都被封閉,在家的人或許感受不到哪裡有問題,對生活在外的街友卻是形同陷入沒水喝、廁所被關閉的處境,社福團體第一時間就動員募集物資,「很多無家者會睡網咖、麥當勞,但當時網咖跟餐廳內用都關閉了……很多人都說什麼街友變多了,其實他如果有收入有錢,會選擇去比較舒服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