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雲驄觀點:連走自己路的志氣都沒,談什麼夢想?

2015-02-02 05:50

? 人氣

小米雷軍來台談「快」,其實,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比誰都快。(取自騰訊科技)

小米雷軍來台談「快」,其實,台灣第一代創業家比誰都快。(取自騰訊科技)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創業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很可能正好相反,唯快必破。

看著雷軍來台灣談「快」,我忍不住笑了。因為我想到遠在雷軍剛出生的年代,今天雷軍眼中那些「有點悠閒」的企業,早就快手快腳,拎著皮箱走世界了。那個年代的台灣企業,一暝大一寸,新創公司都被期待一年得有好幾倍的成長率,帶動整個台灣經濟,猶如飛龍在天。

但沒有任何企業與國家,可以一直飛一直飛。成長之路,必然終有放慢腳步的一天。而放慢,固然是老了、鬆懈了的警訊,但也是長智慧、成熟了、拒絕重蹈覆轍的結果。

比方說,這一波網路熱潮,台灣科技業一直被批評老態龍鍾,跟不上世界。這讓我想起西元兩千年的第一波網路熱,台灣創業家動作之快,絕對在亞洲數一數二。當時我主持財經節目,每週訪問台灣的網路新創公司CEO,他們就像今天的雷軍,年輕又熱情,談夢想,講創新,搶的是先機,圖的是世界。

但後來我們都看到了,速度誠可貴,創新價更高,但現實的,是只動滑鼠不想掏腰包的消費者,致命的,是帳戶裡出多入少的現金,最後紛紛彈盡糧絕。眼前這波網路熱當然比過去成熟,但創新失敗收場的比率仍然高得驚人──看看你手機上有多少沒花半毛錢下載、有多少用了一兩次就沒點開、外加數以萬計你根本不願下載的apps就知道了。

台灣科技業所經歷的不只網路,從DRAM到觸控面板,當年哪家創業者不是滿心相信著「唯快不破」,然後卯足全力向前衝?結果呢?全成了「唯快必破」的慘敗個案。這些故事MBA課堂上有教,媒體上有報,因此就算是市井小民也知道: 創業這檔事,急不來。假如老練的台灣創業家們經歷了這麼多,還連「呷緊弄破碗」的道理都沒參透,那才真讓人失望。

今天,我們很容易接受一種說法:未來的科技世界,決勝在創新。而創新這檔事,人家大陸都是年輕創業家主導,而我們還是一群老人在搞。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勇於創新的優秀台灣年輕人,一點也不少,只是媒體習慣追著老人訪問、讓人誤以為台灣只有老人罷了。

可別跟媒體一樣,掉入年齡歧視──誰說老人就沒法創新?──的陷阱。台灣老一輩的創業家,問題當然多,有些該交棒卻不肯交棒,有些倚老賣老得令人生氣。但關鍵從不在年紀,而是腦袋能否與時俱進,能否理解廣大消費者的實際生活,能否為世界創造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以及──最關鍵的──具備穩健經營企業的耐心與經驗。

(創新與年紀無關,這就是為什麼祖克伯請出比他大15歲的雪莉.桑德伯格撐腰。)

這就是為什麼,兩位創辦Google的年輕人,需要今年已經快六十歲的Eric Schmidt來坐鎮,也是為什麼臉書的祖克伯,需要力邀比自己長十五歲的Sheryl Sandberg來撐腰。沒錯,英雄出少年,祖克伯今年才三十歲,掌管雅虎Marissa Mayer也不到四十,成就有目共睹。但翻開國標準普爾1500家大企業CEO的名單,平均年齡56歲,一點也不年輕,從八十三歲的梅鐸到八十四歲的巴菲特,七老八十仍活躍於商場上開疆闢土的,比比皆是。

天底下從來就沒有「不破」的事業,只有早破晚破、易破難破之別。尤其科技業,一個品牌的成敗,從來不看你以多快的速度攬下大片江山,而是看你能否長期固守疆土,穩住霸業。下半場守不住,上半場攻再快也是枉然。看看智慧型手機業吧,哪家不是暴起暴落?更別提那些短短幾年就敗光霸業、令人無限唏噓的品牌了。

面對全球競爭,任何國家的企業都不應迷信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致勝法則。相反的,不同國家的企業本來就應依據自己的條件──市場規模、產業特長、教育品質等──量身打造策略,而不是一昧見了那山好,就先滅了自己的志氣。連走自己路的志氣都沒,談什麼夢想呢?

*作者為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