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裁員不等於失敗。
2. 入不敷出,燒錢太快,只是自己沒算好,不等於讀者不需要好文章。
3. 砍掉重練乃商家常事。7-11賠了多少年,聯電燒了多少錢,路還很長呢。
4. 與其泣求廣告,不如花時間做出有自信、值得付費的「內容」。
5. 別心急,反正新媒體已經不新了,放慢腳步,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天道必酬勤。
百年前Newsroom牆上的標語
「精確,精確,精確!」(Accuracy, Accuracy, Accuracy!),「即時,謙恭,誠懇!」(Promptness, Courtesy, Geniality!)
那是百年前美國報業先鋒《紐約世界報》,辦公室牆上的標語。走進那個年代的美國媒體,常可見到類似的口號。
當然,標語早已隨該報倒閉而灰飛煙滅,今天的媒體更沒把這些字眼──除了「即時」二字──放在心上了。但讀者真的不再需要精確,不再想看謙恭與誠懇的媒體了嗎? 如果今天的媒體要在自家牆上貼標語,會貼什麼呢? 是社群、互動、分享,還是按讚數、點閱率、大數據?
走進新聞學院,你也將發現有些新聞學者的語言,已經悄悄改變。過去,他們教學生「新聞寫作」,現在則是教「內容生產」;以前,學生要學習判斷「新聞價值」,如今要懂得「內容行銷」。改用內容二字,似乎也甩開了新聞工作的基本標竿──事實、正確、客觀,抖掉了媒體長期攬在身上的責任──告知大眾、提升社會、進步國家。沒了標竿與責任的內容,高點閱是王道,會行銷是贏家。
問題是,高點閱雖爽,能分享更讚,卻從來撐不起一家媒體公司。打從有網路以來,幾乎所有老媒體都把砸錢編寫出來的新聞po上網,讓世界免費享用,寄望著能靠著你我的點閱,帶來豐厚的廣告收入。結果? 當然沒有成真。
好新聞,必須付出代價
新創媒體就更不必說了。原本以為從網路出發,免了印刷,省了發行,就能成為前景光明的「新媒體」。但驀然回首,很多新媒體這才發現,自己不過是「新的」媒體,跟老的媒體一樣面臨著相同困境: 如何留住讀者?收入打哪來? 養記者要錢,邀評論也要錢,但文章是免費的,廣告得點閱率高才有搞頭,怎麼賺回來?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剛被併購的Business Insider把心一橫,築起了收費牆──雜七雜八的內容你還是可以隨便看,但想看好料? 就得掏腰包。另外幾家老牌的媒體如《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現在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大方了,想看可以,要買單才行。
當然,不買單的人還是很多,收了費也不等於不會倒,例如梅鐸當年搞的ipad版 The Daily,收了超過十萬名付費訂戶,照樣在短短不到兩年收攤。但一家又一家媒體改採收費策略的背後,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好新聞,是必須付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