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震旦學院一位講師有關南京大屠殺的「錯誤言論」遭學生曝光,支持者認為這是打擊歷史虛無主義,反對者則稱中國「告密文化」再起。旅德中國政治學者張俊華則由此聯想到中共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說法,認為很有必要審視一下。
本月17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數份文件,其中之一是「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據報道,他在會議上強調, 要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他的這一番話使人很自然就聯系到最近對上海震旦學院一名宋姓女講師被學生告密後的處理結果,筆者覺得很有必要認真地審視一下。
大學研究與寬容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習近平在此強調的世界一流大學絕非說說而已, 他確實有這個雄心壯志,問題是如何實現以及能否實現。客觀上來說,從本人在中國知名大學擔任政治學教授十多年的經歷,已深感各所大學都有一種趕超西方的計劃。而問題在於,如果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有一些基本的原則首先應該成為這些大學的學校生活的基礎。筆者這裡僅以本人熟悉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視角出發,這些領域的原則之一就是寬容。寬容的反面就是不寬容。卡爾·波普爾把不寬容的人和群體做了如下不同層度的定義:一,拒絕進行理性的討論和辯論;二,號召並使用暴力對付持異議者和其他意識形態的信徒。前者在一定條件下很容易發展到後者,而主張用暴力對付異議者肯定是不會接受任何理性的討論和辯論的。
人們在社會問題和學術問題之所以要進行討論和辯論,是因為任何一方不可能是絕對的真理或真相的掌握者,而最多只能是接近真理或真相。既然是接近,就肯定有進一步探討、商榷的餘地。而討論和辯論又是商榷的最好方式。 正是通過討論和辯論,各自對對方才會有所理解,同時又能使各方更接近於真相和真理。順當的話,各方達成共識,不順當的話,大家求同存異,並期待著下一輪的討論和辯論。「1980年代以來最為惡劣的時期」!國際組織:中國人權呈現「巨大的退步」更多文章
對此,作為一個追求一流大學的國家,當然應該拒絕沒有寬容態度的個體和群體。這就是卡爾·波普爾所說的「寬容的悖論」:如果我們不准備捍衛寬容的社會秩序,反對不寬容的攻擊,那麼寬容的人將被毀滅,寬容也將隨之毀滅。簡言之,對不寬容的人必須是不能寬容。
宋講師錯了嗎?
可悲的是中國的大學自2012年以來,不僅學術界的寬容原則被拋擲一邊,而且興起一種學生舉報老師「不正確言論」的「熱潮」。 而這次震旦學院的宋老師被一位董姓學生用自己的課堂上錄下和剪輯的一份視頻舉報,就是無數個案例中的一個。只是在這個案例中,全國官方媒體以及學校作出了令人齒冷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