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唐太宗確立「中華」概念之後直至現今,究竟有那些事物被繼承下來、又有那些沒被繼承下來,我想從唐以降正史裡出現的用例次數,來看各王朝的「中華」概念。
令人深感興味的是,除了元朝以外,「中華」的用例隨時代而俱增。它的內容是怎樣呢?
首先是《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在這裡有四例:
一、 先是,党項諸蕃凡將到馬,無駑良並云上進,國家雖約其價以給之,及計其館穀錫賚,所費不可勝紀。計司以為耗蠹中華,遂止之。(唐書.明宗紀)
二、 契丹數年來最強盛,侵伐鄰國,吞滅諸蕃......山後之名藩大郡,盡入封疆;中華之精甲利兵,悉歸廬帳。(晉書.列傳四,桑維翰)
三、 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祐。六合之內有幸者......(周書.列傳六,馮道)
四、 次曰元帥太子,即德光也;幼曰阿安端君。德光本名耀窟濟,後慕中華文字,遂改焉。(外國列傳一.契丹)
第一例明宗本紀記載的,是皇帝決定與党項諸蕃之間進行馬匹交易的來龍去脈;第二例桑維翰傳記載的,是和攻勢日益增強的契丹之間爭鬥的相關記錄;第三例是馮道所著的「長樂老自敘」當中的一節。最後一例的契丹傳,則是契丹王族改成中國風名字的經過。
這四例都和塞外的異民族有關,其中三例確實是五代的記錄;用例雖少,但看得出繼承了「太宗的中華」。因為當時是各地諸侯林立、興亡此起彼落的亂世,所以「中華」並不包含領域的意義,而是大略指涉「我國」的意思。
此外,關於五代還有宋朝歐陽修撰寫的《新五代史》。這是編纂《新唐書》的歐陽修所私撰,原本的名稱是「五代私記」,之後在清朝乾隆皇帝時代被納入正史,於是改成現在的名字。在這當中沒有任何「中華」的用例。
接著是宋代。西元九六○年,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半世紀的五代十國混亂,建立(北)宋,是個以黃河畔的開封府(汴京)為首都的小國家,也是久違的漢人王朝。
宋朝北鄰契丹族的遼、東接高麗、西鄰吐蕃(藏族)、西夏(党項族)、南接雲南的大理王國(白蠻,屬藏緬語族,現在的白族),可以說是四面被騎馬遊牧民族國家所包圍。遼的壓倒性軍事力,不久後便讓北宋落居下風。接著,女真族的金從遼北面南下、滅亡遼國,而金又被蒙古族(元)所滅;這些騎馬民族橫行無忌、盛極一時,讓人不禁有種動亂時代將至的預感。
記載北宋、南宋合計三百二十年王朝歷史的是《宋史》。這是奉元朝末代皇帝—第十一任皇帝順帝命令,編纂遼、宋、金三代正史的脫脫(托克托)所撰。這部書只用了兩年半的短時間就完成,但這是有其背景的。當時的官員因為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三),所以把原本位在南宋首都臨安府(浙江省杭州市)的史館記錄,轉移到首都大都(今北京)的國史院;在那裡,從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開始,就有侍奉元朝的宋朝舊臣,在編纂這三個朝代的國史。故此,《宋史》與其說是蒙古族,不如說是經由漢人官員之手編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