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中國」這個用例壓倒性的多,至於「中華」則有六例:
一、 繼和面奏曰:「平涼舊地,山川阻險,旁扼夷落,為中華襟帶,城之為便。」太宗乃許焉。(列傳第十六,李繼隆)
二、 燾笑答曰:「尊中華,事大國,禮一也,特以罕至有加爾。朝廷與遼國通好久,豈復於此較厚薄哉 !」(列傳第八十七,李安燾)
三、 曾不思宗廟則草莽湮之,陵闕則畚鍤驚之,堂堂中華戎馬生之,潛善、伯彥所以誤陛下、陷陵廟、蹙土宇、喪生靈者,可勝罪乎 !(列傳第一九四.儒林五,胡安國)
四、 太母(皇太后),天下之母,其縱釋乃在金人,此中華之大辱,臣子所不忍言也。(同上)
五、徽(文王)又自言嘗夢至中華,作詩紀其事。(列傳第二四六.外國三,高麗)
六、妄以下根之卑,適詣中華之盛。(列傳第二五○.外國三,日本國)
第一例是十世紀下半葉第二任皇帝太宗時,武將上奏提議增強西域軍備。第三任皇帝真宗時,北宋已經失去了建國時的霸氣。他們和入侵的契丹族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以支付歲幣給遼的方式換取和睦,換言之就是用錢買和平。以後,兩國以對等的國交相互往來,是一段意氣消沉的時代。
第二例是第六任皇帝神宗時代,負責編修起居注的官員李安燾出使高麗宮廷時的發言。這個中華是宋的自稱。
第三、四例是南宋時代,家臣對首任皇帝高宗痛切的忠言。稍早之前的一一二六年,金國攻陷宋的首都開封,將徽欽二帝與皇后俘虜到北方,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變。金是以漠北上京會寧府(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近郊)為都的騎馬遊牧民族國家。結果北宋滅亡,殘存部隊擁戴高宗逃往南方的杭州(臨安府),是為南宋;這兩個用例就是發生在這時候。從這段話裡,可以窺見宋朝失去首都、連太母亦即高宗之母(徽宗皇后)的歸還,都得看金國臉色的悲慘狀況。
第五例是憧憬中華的高麗文王的話。
第六例是太宗時代渡海的日本僧侶然謁見太宗,蒙太宗下賜大藏經時,表達謝意的禮敬之文。
這六例都是對外關係,其中五例是上表或皇帝使節的報告,可以看成是宋的官方態度。從這些用例可以看出,宋也隱約繼承了「太宗的中華」形象。
北魏孝文帝、唐太宗時代持續擴大的「中華」,在這時期變成了「縮小的中華」。周圍被騎馬民族國家環繞的北宋,只能在長城以內竭力維持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南宋(首都杭州)被取代遼的金(女真族)趕出中原,情況更慘,只能維持住長江流域,和東晉差不多程度的國土。
消滅宋的騎馬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元朝,情況又是如何呢?
《元史》是明朝宋濂在首任皇帝洪武帝的時代編纂而成。說到底,元本來就沒有起居注制度,記錄參差不齊,再加上這本書又只用了一年半的短期間來編纂,因此做為史書的評價並不好。為了補足它的不夠齊全,在二十世紀的民國時代,有人編纂了一本《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