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民族主義,也可以當成愛國主義來理解,而作為其象徵,頻頻出現的就是「中華民族」。習近平不只力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之後的演講中更標榜「中國夢」。
那麼,與民族主義直接連結的、由孫文創造出來的「中華民族」,這個詞彙對現在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又是怎樣的概念呢?
二○○二年,刊行中國第一本《中華民族史》的貴州省民族研究所伍文義,發表了一篇名為〈中華民族研究的重要成果〉(收錄於《民族問題研究》當中)的論文。根據這篇論文,「中華民族」的定義是——中華民族指的是,主要生活在中華地區、以中華文化為主要紐帶,由漢族等五十六民族以及世界華人所共同構成的民族共同體。
這篇論文將蒙古族滅亡南宋、建立元朝的一二七九年,定為「中華民族」形成之年。以降直到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為止,中華民族逐漸被認知為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而中華民族為了自我解放而展開的鬥爭,是始於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
按照這個定義,支配中國將近百年,最後因為無法壓制叛亂,乾脆捨棄首都北歸草原的蒙古族該放在哪個位置?這個問題並沒有獲得解答。不只如此,它對「中華」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規範。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領導人開始頻繁使用「中華民族」這個詞,其中特別顯著的是兩任之前的領導人——江澤民。比方說在二○○二年十一月八日,江澤民國家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進行報告,其開場總論的最後一節是這樣講的:
我們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
新中國建國以來,「中華民族」這個詞幾乎沒有在制定國家方針的重要會議上被使用過,以前的官方用法都是「中國民族」;不,甚至連「中國民族」使用得都不多,主要都是使用「中國人民」。「中國人民」這個用語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古代: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記》列傳六十九,貨殖列傳)
根據最近主張中華民族論的論文〈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谷苞著)所述,這裡所謂的「中國人民」,實際上指的是身處漢所設置郡縣內的各民族。這篇文章收錄在費孝通編著的論文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構造》中;費孝通(一九一○—二○○五)是中國著名的人類學者,也是為「中華民族」這個民族概念建構邏輯論證基礎的核心人物。谷苞(一九一六—)是他的弟子,曾任新疆社會科學院院長。這本書的原著出版於一九八九年。谷苞在這篇文章中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