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行政院會拍板「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延長實施至2024年底,加碼4,300億元貸款額度。正面看,民間投資持續增加,當然是好事一件,但更該注意的是:國內資源的支應能力與負面效應的產生。
為了因應中美貿易戰、吸引台商回台投資,行政院在2019年元旦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主要內容就是提供回台投資的台商土地租金、融資貸款等優惠;依照經濟部的統計,方案實施至今近3年,已有1,109家廠商通過申請,吸引1.5兆元的投資、創造12.3萬個本國就業機會。看起來成績相當不錯,因此要再延長實施3年。
中美之間從貿易戰、關稅戰一路延燒到科技戰,確實為台灣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原本幾乎如「單行道」的台商赴中國投資的單向走勢,因中美的競爭而改變;台商大部份不是結束在中國的生產,而是回台(或到東南亞國家)增設生產線,即所謂「中國+1」的方式分散風險。
而現在很明顯的看出,中美間的貿易戰、科技戰─或是全稱性的稱為「競爭」,將會持續下去;川普與拜登唯一不同的只是打法相異而已。換句話說,台灣仍有繼續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因此要把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延長。
不論是台商回流或是外商來台,民間投資增加當然是好事: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提升所得….,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必須有足以支應、支持這些投資的資源,回流台商的投資幾乎全是製造業生產,需要的資源從人力、土地到水、電,缺一不可;從企業的反應來看,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反而是政府慷慨補貼的貸款資金,是台商與台灣最不缺的東西。
台灣製造業長期面臨缺工缺地問題,從30年前開始,這2大問題就一直出現業界的「投資障礙」問題上,幾年前連股王大立光要投資蓋新廠,都找了幾年地,這2年多來增加的投資,把全台土地價格都拉上去了。在人力方面,即使在疫情衝擊服務業情況下,全台失業率還是走低,人力市場趨向吃緊。
如果台商回流持續增加、爭奪有限的生產資源,價格一定會再上漲;以人力市場而言,帶動薪資上漲、讓勞工脫離近20年的低薪困境,當然是好事,政府應該「樂觀其成」,唯一要注意與作到的2件事,一個是要儘量縮小國內的「學用落差」,雖然業界不時發出「無可用之才」的感嘆,未必全然有理,但縮小學用差距對學生而言是有其意義。再來是對外籍人才來台工作的限制應再放寬。
至於土地問題,優先考量當然是去化原有閒置的工業區土地,但顯然完全解決不了問題,過去外界印象中閒置土地多的幾個工業區─彰濱、雲科、南科….,利用率早已堂皇衝高到95-99%;政府也在規劃開發新的工業區,坦白說,一定是緩不濟急,但也只能儘量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