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目前為高齡化社會,按照推算在2026年則有可能會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面對未來的超高齡化社會,我國的社福系統是否能支撐的住呢?現行階段政府提出所謂「長照ABC」的政策,從C級單位的巷弄長照站、B級單位的複合型服務中心,到A級單位的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在每個級次的資源服務下,讓失能長輩、高齡長者有更適合的長照服務,而這些服務是能夠讓照顧高齡長者的家屬有一些喘息服務。其中在C級巷弄長照站數量相對多,許多轉型為讓社區長者走出戶外的聚會點,不僅能讓長者藉由參與社會活動預防及延緩失能,也因為有定期的據點,更能夠讓家屬放心的工作。只不過,未來當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的話,現行的長照機制可能無法負擔。
面對未來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政府有必要著手規劃,不論是長照2.0的再升級,或者是偏鄉地區支持系統及醫療照護,都是未來社福系統的挑戰。這些社福機制不可能到時才發布政策實施,因為其中涵蓋了人力、設備、制度,是無法未來馬上宣布就立即實施,而是要分階段實施。
其中,所謂「時間銀行」的機制,在高齡化社會及超高齡化社會就相當重要,現況長照人力已無法充足,但需要被服務的長者未來會越來越多,如果導入時間銀行的機制,在現行體制下長照人力能拓展為專業長照人力、志工行長照人力。時間銀行的概念是讓參與社會服務的志工將平常的服務時數存起來,而當未來自己變老之後或者是家人有需要時,則可以申請政府機構或社福團體的免費長照服務,舉例而言,小樺與年邁的奶奶同住,平常除了上班也會撥空當志工,在社福單位擔任志工服務時數累積1000小時,近期想出國遊玩,但又思考家中年長的奶奶無人陪伴,小樺的奶奶是行動自如的長者,幸好有了時間銀行的機制,可以讓小樺用1000小時兌換免費的五天送餐服務,而小樺出國就不需要擔心奶奶的用餐了。
時間銀行是透過大量存取志工時數然後兌換免費的服務,雖然時數不是等值兌換,但卻能夠讓照顧高齡長者的家屬能夠多一份支持,甚至可以帶起全民志工的風氣。鄰近國家,日本建立了類似「時間銀行」的機制,讓服務能帶給未來多一點保障,不僅可以換餐點,也能換陪伴服務,是重視人與人之間服務的關係。
臺灣推行時間銀行的速度緩慢,目前最為大宗的時間銀行機制有新北市公辦公營的「佈老時間銀行」、以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雖然推展進度緩慢,但時間銀行所遇到的挑戰會是「時數非等值兌換」、「長照人力不足」、「城鄉資源不均」、「專業人力不足」、「時數認列的範圍」五大困難點,這些造就了臺灣推行時間銀行的進度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