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日據時代計算太嚇人,那麼我們就以二二八事件時的所謂「台灣人抵抗外來政權」的奮鬥來計算。
由中華民國行政院設立的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公布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總計臺灣和澎湖地區因為鎮壓、整肅與受報復波擊的死亡人數有18,000人至28,000人左右。」我們就以最大數字28,000人計算,1945年10月底,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時的台灣人,約550萬人。則死亡人數約占當時總人口數的0.51%,換算成今天2300萬人,約有117000人要壯烈犧牲,剛好是澎湖縣加上連江縣。
從以上的武力行為對台灣人口影響,來推估台灣人中有多少比例會因為不願意接受「外來政權」統治而壯烈犧牲,我們看出了隨著時代變遷,願意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比例從13.42%下降至0.0051%!這似乎透露出台灣這個移民社會對於由誰來統治才合理的認知,已有了改變。
當再列入白色恐怖受難人數推估,以《白色恐怖基金會》呈報行政院的數據,以已領補償金者13,000人計算,當時台灣人口數約936萬計算,約有0.1388%比例成為烈士。再以今日的中華民國總人口數換算,如果習大大想不開,中華民國約有31944人將進忠烈祠(如果打勝的話)。
人數與比例又再下下修!
因此,我們要向陳為廷及時代力量諸位先生報告的是,台灣人是勇敢,但除開軍人,願意為政治理念犧牲的人數與比例,可能不如你們的想像。
做為期待看到長輩安度晚年、青壯年求學就業平安順遂、嬰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還有希望福爾摩沙這美麗島上,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千萬百姓富足安康、好山好水風景無恙的正常人來說,我們比較希望的是:
第一,政府能夠發揮「惟智者能以小事大」的功能,和對岸折衝樽俎。我們當然不會奢望對岸一定就會「心胸寬厚」,不仗勢凌人,不對我予取予求(31項惠台措施起碼是善意吧),但以我國而言,一定要機警圓熟,不可魯莽而輕易與假想敵決裂,甚至是「暴虎馮河」以自速其禍。
第二,政府及政黨應以善意築起互惠的橋樑,而非整日厲兵秣馬,腎上腺素亢奮的看著飛彈按鈕發抖。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古有明訓。就現實武力而言,對曾經服役過的我們,實在很難相信會有多大勝算,而現代的戰爭型態也不是單就以武器質量決勝負。我們可以以經濟、文化這種軟實力來揉合雙方的衝突,以交流代替對立、以同理代替恫嚇、以橄欖枝代替飛彈,做不到「伐謀」,「伐交」應該不難吧?如果一定要直接訴諸於「伐兵、攻城」,那絕非小老百姓對政府與政黨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