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資料得知,調查部是情報部門,那時直屬於周恩來。1983年這個部門整合到國家安全部。
失敗者回憶錄69:中調部與潘靜安
在保釣運動和中美關係突破的形勢下,中文傳媒左派踟躕、右派保守,《七十年代》可以說是抓住時機,搶佔了海外和香港知識人的輿論市場,銷量激增。當時我們用薄紙印航空版,每期一出版就空運到美加歐澳各大城市,由當地的書店或留學生取貨發行。1971、72年暑假,許多留學生回港,紛紛到我們雜誌社來聯繫。我輪流會見訪客,像醫生看診那樣,相當忙碌。在香港,《七十年代》也風行大專界。
那時學界掀起「認中關社」(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的風潮。香港有保釣示威的行動派,但更多的是大學各組織的學習會、討論會,我也常被邀到各大專學校演講。大致是為中國說好話,解釋大專學界對中國的疑慮。那時有學生稱我為「青年導師」,後來我覺悟,深感愧疚,於是自嘲是「青年誤導師」。
這段期間,我新交了許多年輕朋友,他們主動與這份左派雜誌接近,主要是在思想上尋出路,而他們也向我提供了西方和香港大專界的思想新動向,其中特別是台灣情況,台灣人的感情和自主的意識傾向。我將一些知識人的來信,或聽到的獨特看法寫成書面,反映給香港出版界的領導人知道,我的目的其實只是想讓當時對外界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共了解些實情,免除他們隨便把我們的不同意見的文章判作「敵人」。我從來對於「打小報告」的行為很敏感也不齒,我的彙報絕不表達對某個人的好惡,至於許多來信中對於中共一些做法的尖銳批評則會原文照錄。
也許是雜誌的影響力觸動了中共高層,也許是我關於西方和台港知識界的思想動向的彙報引起中共的注意,也有人說是出自周恩來的指示,總之我就被引見了中共在香港的高層,包括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祁峰。而聯繫最多也最直接的是潘靜安。他的職銜是中國銀行的副總稽核,但實際所做的事應該與中行業務完全無關。他的辦公室在舊中國銀行(那時還沒有新行)的二樓,去他辦公室常可見到左派的枱面大人物,如費彝民、王寬誠、吳康民等人。後來有人告訴我,他是中共中央調查部在港澳的負責人。
我當時不知道調查部是做什麼的,但從潘靜安介紹我到大陸去聯繫的組織來看,是相當神秘和有權力的機構。我在1977年去北京,被安排與「部長」羅青長談話,但我不知道他是甚麼部長。後來知道就是調查部,亦是對台工作負責人。人稱潘公的潘靜安,周恩來就稱之為「小潘」,關係非比尋常。也許因此而令潘公在香港的中共組織中,具一定的凌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