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李怡專文:在左派陣營裡做事,誰都不知災禍何時降臨

2022-02-05 05:50

? 人氣

曾經因為「貓頭鷹」而惹禍的畫家黃永玉。(新華社)

曾經因為「貓頭鷹」而惹禍的畫家黃永玉。(新華社)

這種「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感,在專家學者身上特別顯著。因為他們自命不凡,自以為可當國師,領導人的接見是對他們不凡的加持。其實,對中共領導人來說,那只是演一場戲。

失敗者回憶錄71: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2021年9月去世的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梅兆贊(Jonathan Mirsky),年輕時是激烈的反越戰分子,以「毛粉」自許,在中美關係突破的1972年首次訪華。到中國後不久,訪問團就被帶去見一個「典型的中國工人家庭」。那戶人家似乎很富裕,家裡布置得不錯。接待的人告訴訪問團,在中國,犯罪是不存在的。第二天早上,梅兆贊在附近散步時,碰見了來自那個「典型」家庭的父親。他邀請中國話流利的梅兆贊到他真正的家裡去,那是一間破舊的寓所,並說,事實上,他們頭天去的是中國當局專門安排給「外國友人」參觀的公寓。這名男子還解釋說,犯罪行為其實並不少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震驚不已,」梅兆贊說。在短短48小時裡,他從「毛粉」變成了一個幻想破滅的懷疑論者,之後,他開始「對每一個地點、每一次介紹、對每件事的說法,都持懷疑態度」。

這是中國在接待外人訪問中偶然出現的紕漏。類似事件在1974年美國保釣積極分子郭松棻首次訪中時也發生過,接待他的人遲了一天現身,使他看到了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與他其後被接待所見截然不同,於是,他對中國所有的宣傳全都採取置疑態度。

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梅兆贊(Jonathan Mirsky)1972年首次訪華,就見識到事實與虛象的巨大差異。(作者提供)
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梅兆贊(Jonathan Mirsky)1972年首次訪華,就見識到事實與虛象的巨大差異。(作者提供)

但出紕漏的事情很少發生。中國對接待外賓的工作非常重視,對訪客的背景先詳細了解,接待必須投其所好,與訪客會見的人,無論是老百姓,還是不同等級的官員,都經過細心安排。我在北京任高幹的五叔有一次對我說,接待外賓的工作對各單位都是第一優先,出紕漏要追究責任。

1971年中美關係突破後,連續幾年是美歐人士的訪華潮,特別是華裔人士,又特別是一些學者、名人。他們回到當年離開後許多年都沒法回去過的大陸,首先就被緬懷故土的情感綁架,覺得什麼都是好的,所有不好都是可以原諒的;其次,他們都在被接待中行動,被安排所見的人、地、事,與真實境況有很大差異;其三,在訪華過程中,他們會被安排與中共領導人見面,從毛、周等最高領導人,到因應訪客專業的不同部門領導,通常會面都在夜間,有時會見到凌晨,以顯示領導人的忙碌和對訪客的重視——這麼忙、這麼晚還要接見。

這三點,是為中共製造「非常有用的白痴」的殺手鐧,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第一點,是歷史因素和主觀因素。第二點和第三點,則是刻意安排,甚至有心作假。在第一點的感情加持下,使第二點的「假」也幻作了「真」。第三點,實際上那些領導人在會見前都看了許多有關訪客的資料,有秘書提供談話要點,不但使訪客因領導人了解自己而自覺不凡,而且也為領導人的博識而傾倒。比如,毛澤東見楊振寧就同他大講科學。更重要的,是掌絕對權力使中國領導人有一種光環,被接見者就會有「榮譽感」「特殊感」,不自覺地興奮起來。我後來發明了一個用語,說這是「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是「亢奮」不是「興奮」,因為是屬於生理性的反應。在接近絕對權力之後,往往會不自覺地美化掌權者,會不經意地侃侃而談,甚至胡言亂語,誇大其詞地寫文章。報界名人也有因此而改變輿論傾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