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低匯率利臺論」及「高匯率必定傷臺論」是過去將近70年臺灣經濟發展歷程中,長期「統治」官民領袖及社會民粹決策思維腦袋的「僵直價值觀」;但殊不知,從全世界大視野歷史宏觀評斷,正是這長期「廉價新台幣」政策,乃阻滯臺灣經濟起飛後「向上牴觸玻璃天花板」,讓臺灣再也晉級發展不了的關鍵,更是最近十年臺灣悶經濟「長期化」的「骨子裡」元兇禍首。
過往兩個十年,本土民粹評論總是將臺灣經濟停滯在「中等所得陷阱」中打轉,既無能升級也無法邁前進步的癥結,歸咎於民間產業界怠惰不爭氣,以及政府在個體經濟層面所採行的戰略性重點產業獎勵促進輔導濟助措施失能不力,乃至歸咎於1970-80年代最時興的「非均衡發展策略」,已經不再彰顯作用所致。
強勢匯率國家才能廉價「輸入國民福祉」
參酌五個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所有能升級進步臻至繁榮富庶先進福祉國家,幾皆繫於總體政策工具之得當運用;以此對照檢視近三十年來,臺灣經濟社會所以原地踏步不前的癥結,應該全然歸咎於總體經濟政策失當肇致的框束與侷限,也就是說,長期過高的經濟稅負總量、絕對剛性僵直不化又落伍的超級勞動自我保護主義,以及長期錯誤的「廉價新台幣政策」,三者交揉共振之結果。其中,更以超低匯率對外經濟策略,所致傷害與束縛經濟發展基礎結構無以轉化尤深。
自從十六世紀以來的四個多世紀時間的全球現代經濟發展,國家貨幣高低政策的取決,與各該國家理政治國意識形態及其治國施政策略,大有直接關聯:其凡以「輸入國民福祉」為願景職志的國家,五百年來都堅定採取高價匯率國家,以發行少少鈔券,就能買入多多的外國資源、人才與疆界市場,其運作結果,當然都能維繫作為發展先進的國家社會;而其凡以廉價「輸出國民福祉」以換取高值外匯或對外國際購買力的國家,典型像臺灣一樣,則皆相對貧窮落後或者祇能夠停駐在頂多是「開發中國家」階段,陳陳相因結果,祇好侷限慣性的低匯率政策,持續以廉價「輸出國民福祉」方式,換取可依存的有限外匯收入。
總體經濟策錯誤略肇致薪資停滯倒退
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失落了價值,經濟產業貨品也隨同失去了應得的市場價格,因此造就了經濟社會也貶值的「廉價國家」。知識經濟社會及發展先進國家政府時時在努力衛護其國家貨幣在國際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地位與價值,最根本道理,也無非盡在於此。
事實上,從空間幅員、人口規模及天然資源條件看,臺灣與當今高列先進國家社會的「三蘭經濟」(荷蘭、芬蘭、愛爾蘭)並無二致,祇是三蘭經濟搭藉大英國協或大歐洲經濟體之裙帶,堅定採行「高價匯率政策」成為典型「輸入國民福祉」社會,所以長期維繫其為高所得先進福利國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