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Omicron影響下,亞洲成長的重大風險

2022-01-14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如果亞洲各國因為疫情再次封閉邊境,或亞洲、其他國家限制國內移動,都可能讓供應鏈再次中斷。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認為,如果亞洲各國因為疫情再次封閉邊境,或亞洲、其他國家限制國內移動,都可能讓供應鏈再次中斷。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供應鏈吃緊,加上Omicron憂心仍存,都影響到亞洲榮景,除了中、日以外的其他央行,無論採取放寬還是緊縮政策,應該都會逐漸讓貨幣環境適應需求。中國經濟減速過快,應該會再次採用增加基礎建設投資方式,藉此刺激財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亞洲2021年的GDP成長,在經歷上半年的技術性反彈之後,下半年快速放緩,原因是新冠肺炎防疫做得更嚴,而且供應鏈一直吃緊。另一方面,中國的缺電、房地產開發商違約事件,以及政府強制去槓桿,也降低了中國的經濟成長,連帶影響到整個亞洲。雖然如此,外部需求還是讓中國與亞洲維持在高成長狀態。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的新變種Omicron可能擴散更快,2022年的全球成長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當然也會影響到亞洲的榮景。總之,亞洲地區GDP成長的加權平均值,雖然2021年大約會有6.1%(2020年為-0.8%),但2022年應該會回落至4.7%。

反其道而行 人行繼續量化寬鬆

2022年的亞洲經濟成長率下降,是基於以下假設:首先,亞洲地區正在穩定退出「清零」政策(只剩大中華地區仍在使用)、供應鏈衝擊逐漸緩解、支持性財政政策逐漸結束,其中又以中國和日本特別明顯。南韓等出口驅動型經濟體,因為外部需求放緩而蒙上陰影,新的跨國規範也會限制全球價值鏈的運作效率。最後,美國將帶頭收緊全球金融環境,各國央行將面臨壓力。

聯準會(Fed)將在2022年全面退出量化寬鬆,之後還可能升息,由於市場已經吃光了2022年底之前2次升息25個基點的空間,聯準會一旦升息,亞洲各國央行勢必跟隨,南韓和澳洲這些國家,甚至現在已經開始升息。不過中國倒是與其他國家相反,為了緩解週期性的經濟成長趨緩,正繼續量化寬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調降存款準備率,藉此增加市場上的貨幣,預計未來1年應該還會再次調低。至於日本央行,則因為目前處於溫和通膨,不會改變貨幣策略。

聯準會(圖/flickr;作者/pedrik)
聯準會。(取自flickr)

亞洲地區的整體貨幣環境在2021年顯得相當緩和,跟歐美地區相比更是平靜;2022年通膨幅度會略微提高,但應該不會出現亞洲各國央行必須過度反應的嚴重事件。總之,除了中國與日本以外的其他央行,無論採取放寬還是緊縮,應該都會逐漸讓貨幣環境適應需求。中國的經濟減速過快,光靠寬鬆貨幣政策還撐不起來,所以中國應該會再次採用過去以來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增加基礎建設投資,藉此刺激財政;目前我們就已經看到,地方政府為了融資基礎建設而發行的債券開始重新增加。

4大風險 虎年仍有變數

不過,上述假設還是會面臨某些風險。第1項風險前述提過,就是亞洲各國在防疫上退出了清零政策,這讓它們有可能被Omicron變種影響,之後若出現其他變種也可能爆發新危機,這部分的風險目前都還無法定論。第2個風險則是,如果亞洲各國因為疫情再次封閉邊境,抑或是亞洲國家或其他國家限制國內移動,都有可能讓供應鏈再次中斷;這類危機除了會阻礙製造業生產,影響到經濟成長,也可能像2021年這樣提高通膨。

同理可知,亞洲各國紛紛承諾的能源轉型,也可能對經濟成長和通膨造成意想不到的衝擊。事實上,有好幾個國家光是提高減碳幅度,就會讓既有的能源危機延續到2022年以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國。第3項風險,則來自中國去槓桿化,尤其是房地產業去槓桿化造成的連帶效應,中國的房地產業已經過度膨脹,直接與間接影響占了全國經濟成長的近3分之1,它一旦收縮,固定資產投資勢必迎來震盪;而且房市與土地交易量的暴跌,勢必使許多不動產開發商和一些地方政府陷入困境,這時候中國決策者能不能順利因應就很重要。

2021年,中國陷入能源危機,大規模停電頻傳(AP)
2021年,中國陷入能源危機,大規模停電頻傳。(資料照,美聯社)

最後的一項關鍵危機則是美中戰略競爭,雖然目前2國已經重啟高階會談,但只能算是一種降低風險的手段,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圍堵以及中國持續擴張影響力,都不會因此改變。在這樣的局勢下,兩國依然可能出現重大分歧,也可能在某些領域實施經濟脫鉤,這些都是很大的風險。

*本文作者為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顧問、Bruegel資深研究員及香港科技大學兼任教授。本文選自145期《銀行家雜誌》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