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應以單一事件,去脈絡化地評價蔣經國

2022-01-27 06:10

? 人氣

因此,當我們回顧並評價這些歷史的時候,如何避免以現今的價值觀,想當然耳般地投射到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時空情境,確實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我想這就如同以今日的道德觀,去批判早期擁有三妻四妾的男人失格,或許未必公允。這麼說,並非去肯定當時的錯誤,但如換做我們身處當時的國際格局,我們又將做出什麼更高明的作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見對岸改革開放 成蔣經國解除戒嚴壓力

而當大家談論蔣經國為何會選擇在其晚年解除戒嚴、開放黨報禁等,大多以為是迫於美方的壓力,而周邊國家又相繼發生威權者倒台,流亡海外的案例,讓他心生畏懼。但是,林孝庭指出,這背後忽略了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也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對蔣經國所造成的壓力。因此當鄧小平對台灣提出「一國兩制」方案的時候,他便以「一國良制」回應。認為兩邊應該在制度上,進行較勁,看誰能為國家帶來興盛,為人民增進福祉。由此可知,中共選擇改革開放,的確催化蔣經國加速他的改革進程。

有些人認為蔣經國並不具有民主的思想,確實,從林孝庭從蔣經國日記的分析中,可以發現蔣經國認為,民主不必然得透過選舉。在他心目中,執政者只要開明專制,能夠改善人民生活才是第一要事。因此,他所看重的是「民本」。在國民政府長年秉持孫文的三民主義中,他恐怕認為「民生」更勝於「民權」。這從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流傳於網路上破百萬點閱率的一段談話中可以明白。他說,「…有腐弊的案子我們一定辦,扯上面的案子我們也辦,新的案子也辦,凡是犯法的事情我們都要辦。但是希望工商界的人,要體驗到我們國家的一個政策,我們所要顧到的是全民的生活的安定,全民的物價的穩定,這是我們的基本的一個政策。」

回顧蔣經國的一生,青少時期被流放到蘇聯作苦役,整整長達12年的時間。在那段時間裡,接受共產主義的思想灌輸,不僅導致蔣介石必須對他「再教育」,更造成美方對他掌權初期的不信任感。但是這段期間的磨練,卻也養成他民胞物與、同理基層人民生活的政治性格。身為「太子」的他,大可以選擇當紈褲子弟,過奢華的日子,但他並沒有這麼做。這從他來台生活最久「七海寓所」日常擺設裡,便可一覽他節儉樸實、不愛鋪張的生活風格。

時至今日,他的舊部屬談到往日與他共事的經驗,仍感佩他勤政愛民的風範,甚至難過哽咽難以陳述。這又何嘗不是他在多數台灣民眾眼中,所遺留下來的形象。但林孝庭也為我們指出,來台初期蔣經國對台籍人士,並無太多正向的好感。直到後來下鄉感受到基層民眾的歡迎與熱情,才逐漸轉變他對台灣人的看法,進而產生「能與本省人多來往,無論在情感與政治方面都是有益處的」的轉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