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突然打「蔣經國牌」,或許有多重目的,為年底選舉,為擴大收編「于北辰們」,為割喉國民黨,為牽制柯黨,都有可能;不過,既然蔡明面上訴求的是「擴大反共隊伍」,那就應針對兩岸關係進行分析。
簡言之,民選皇帝正在暗示今年兩岸關係會進入空前嚴峻的程度。
作為反共象徵,蔣經國比蔣介石更合適,因為小蔣曾說「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希望能超越黨派,促成團結。不過,從民族情感解讀這句話,其團結的「對象」是台灣同胞,團結的「心向」是中國大陸,與蔡英文的促狹的反中格局自然完全不同。
取其反共立場,而不言其堅決的反獨立場,這種選擇性舔蔣,既繞過了台獨基本教義,也繞過了《憲法》的統一取向,更避開了民族立場,拐彎抹角,能討好的人其實有限,而敢於為有限的獲利逆鱗支持者,乃因其400萬鐵粉只需要「一個說法」,不需要「合理的說法」,很好擺平,黨內有的是人會跳出來演黑臉,唱雙簧。
如果目的是為了因應中共轉向積極的統一步調,有限的進展總比沒有好,人肉盾牌當然是愈多愈好,400萬塑膠,確實恨少。請注意我的用詞,恨少,不是很少,姓朱的國民黨別以為這江湖你們還有得混。
美國動向才是兩岸政策變化關鍵
講「統一後的安排」,是去年秋末北京在兩岸關係上跨出的重要一步,蘇起認為這一步的轉捩點是蔡英文元旦談話提及「互不隸屬」,大陸被刺激到的關係。但這是他個人看法,參考即可,不必太認真。北京從不會只為了某單一事件而讓政策大挪移,拿台灣政治習性看大陸決策,肯定要誤判,這是其一;任何重大的兩岸政策變化,美國動向才是北京的評估重點,台灣除非想與美國反向而行,否則重要性不高,這是其二。
作為民族復興的終極里程碑,「統一後」的考慮大陸早就在做,劇本也不會只有一種。和統武統劇本當然不一樣,在和統框架裡,「台灣自願統」與「美國逼統」的劇本也有差異。在武統框架裡,端視美國與國際社會的反應而定,「後一後安排」肯定有細節差異。
覺得「美國逼統」是笑話嗎?傻子才當笑話,因為這是在「台灣自願」無望下,對兩岸最好的結果,不但不是笑話,還很有可能發生,因為主戰場是北京與華盛頓,不是北京與台北,以美國今天的處境,白宮體面撤退也是對美國最好的結果。當然,不是像阿富汗那種難堪試撤退,什麼是體面?就是漸次性往後退,輔以一番假仁假義的「軟逼」。
烏克蘭,或立陶宛的隨後發展,可作為參考,但只能作為參考,台海狀況與東歐畢竟不一樣。不過,差異可能只是撤退戰術上的不同,基本的戰略內縮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