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選擇運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去為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發聲;如果,你選擇不僅與強者為伍,還會同情幫扶弱者;如果,你時刻設身處地,為那些沒有像你這般地位的人著想……,那麼你的存在,將不僅是你家人的驕傲,更是無數因為你的幫助,而改變命運的成千上萬人的驕傲」,這是《哈利波特》作者 J.K. 羅琳,在2008年6月,對哈佛大學畢業生說過的其中一段話。
1978年12月27日晚,筆者自台北市南海路下課後,搭公車返回鄰近松山機場旁的公教住宅。下車前後,驚見如狂潮般的人山人海!返家看了新聞才知,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 M. Christopher)率團來到台北,全權處理中美斷交事宜。那時,我高一,接著即志願加入由學長籌組帶隊,自民國68年元旦起,在每個週末假日,前往西門町電影街,宣講、義賣國旗徽章的行伍,攜手協助籌措購置F-5E戰鬥機等現代化武器的「自強救國基金」,為守護保衛中華民國盡些心力。
畢業40年後,雖因身在外地,錯過了去(2021)年12月26日舉辦的「風華再現・40重聚」,但心繫母校之情絲毫未減。包括:從報端知悉,全校「只有412名學生」參與「票選新款冬季運動服」,投票率「僅達14%」一事。以及建國中學班聯會主席游閔瀚於受訪時表示,對該一票選「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不排除新增其他宣傳「票選冬季運動服」的途徑,並於下學期再行投票,以達「一定人數」。
至於「一定人數」指的究竟是多少?從媒體報導裡,雖看不出游閔瀚主席的認知數額為何?然由於現前絕大部分的票選制度,皆係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原則,也就是某候選人或候選方案,一旦獲得逾半數選票支持,即代表多數民意獲勝。另再就票選實務而言,當候選人或候選方案多於兩個(含以上)時,因確實有可能出現「無任一候選人或候選方案」,能够獲得「過半數」投票者的支持,則此時,「相對」多數決的票選制,即會取代原為「絕對」多數決的「過半數」原則。亦或,也可先採以「相對」多數制,待取決出前兩名後,再進行第二輪的「絕對」多數投票。而此,或已是建中班聯會暨游閔瀚主席決定的「下學期再行投票」,將會予以採行的做法。
惟建中的「票選新款冬季運動服」事宜,似乎並非不符於「相對」多數決、「絕對」多數決,亦或先「相對」再「絕對」。而是,何以在超過2900名握有投票權的全校學生裡,僅僅只有14%參與投票?易言之,即使是「絕對」多數、贏者全拿,也不過就只代表了全校14%的民意,更遑論,在「相對」多數決下,其他候選方案之各自獲得票數的不忍卒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