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拜登政府對於烏克蘭情勢的關注程度,較其前任為深。主要因為:第一,拜登曾視俄羅斯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擔心普丁藉出兵烏克蘭擴大俄羅斯的地緣勢力版圖;第二,拜登因撤軍阿富汗的失策,必須在外交有所作為,提升其國內聲望;第三,維護歐洲盟國的安全利益,恢復美國領導地位;第四,凸顯美國支持民主對抗專制的形象。
面對烏克蘭危機,拜登政府的因應對策:一是從本土出動約2,000名部隊到波蘭和德國,並調動1,000名部隊從德國到羅馬尼亞,以展現美國對北約盟國的承諾;但表明這些部隊不會在烏克蘭作戰;二是警告俄軍一旦入侵烏克蘭,將面臨西方「前所未見」的經濟制裁;三是會同盟國提供各種「軍事救援物資」至烏克蘭,加強「前線防衛」;四是會同英德法等國,分別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展開雙邊或多邊外交協商。
拜登政府在「一中政策」下維持與台灣的實質關係,並在外交和軍事方面,加強對台灣的支持。美國雖不鼓勵台獨,但對兩岸統一問題至今未明確表態,對於一旦中共武力犯台美國是否協防台灣的問題,也一直維持「戰略模糊」的立場。但台灣位處「第一島鏈」,一些西方專家表示,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在西太平洋地區投射力量可能更自由,甚至有可能威脅到美國遠至關島和夏威夷的軍事基地。此時,美國基於本身的地緣戰略利益,其出兵台海的可能性就高於出兵烏克蘭。美國在烏克蘭有北約多邊組織相助,在台海恐怕只能靠像日美安保這樣的雙邊條約。
最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已簽署命令,在3年內將烏克蘭武裝部隊規模擴大10萬人,並提高軍人薪資;但他表示,這並不意味著與俄羅斯的戰爭迫在眉睫。澤倫斯基向國會發表談話時,敦促議員保持冷靜和團結,不要引發恐慌情緒,也勿利用與俄羅斯的對峙來謀取政治利益。澤倫斯基說:「我們必須在國內政治上團結一致。你可以反對政府,但你不能反對烏克蘭。」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指出,烏克蘭危機其實是莫斯科與北京試圖削弱美國實力,爭奪世界話語權。烏克蘭危機和台海危機都有可能成為「代理人戰爭」。對俄羅斯和中共而言,無論是歐洲或亞洲事務,都不是美國說了就算數。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期待蔡政府的國安專案小組,能從烏克蘭危機的經驗,避免台灣陷入一場「代理人戰爭」。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