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習勢力最新重磅炸彈?網傳《客觀評價習近平》長文,學者:精準打擊習的心理軟肋

2022-02-09 13:00

? 人氣

北京街頭的習近平肖像。(美聯社)

北京街頭的習近平肖像。(美聯社)

農曆新年和冬奧會期間,海外中文網上流傳著一篇長達4萬字的評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文章,並引起對習近平將在今秋舉行的中共20大上的連任以及未來命運的討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客觀評價習近平》的作者是「方舟與中國」,1月19日在海外中文網《留園網》的《博倫天下》和作者的個人頻道中分上、中、下三篇發表。多個海外中文網站轉載了此文。四名評論人士對《美國之音》作了不同評價。

「文章的最大看點在於出籠的時機,」 中共黨史專家、《晚年周恩來》作者高文謙說。「這是自去年中共六中全會暴露出黨內嚴重分歧後,雙方在一連串的攻防戰中,反習勢力最新發出的重磅炸彈。」

高伐林:自卑—習近平的心理軟肋

「這是一篇精準打擊習近平心理支撐的文章,」 獨立歷史學者高伐林在給《美國之音》的評論中寫道。「作者在詳盡研究了習近平之後,精心選擇的切入角度,是習近平的心理軟肋、性格罩門,也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之踵』(阿基里斯之腱)。是什麼呢?就是習近平的自卑。」

《客觀評價習近平》描述習近平創造了很多假大空概念,「在歷任領導人中,他是言辭最空洞的一個。」 他性格強勢卻人格被動,「在幕僚們的粗暴的推波助瀾下,還一路走得跌跌撞撞。這些因素都在積累他的不自信,也讓他表現得越發拘謹。」

文章舉例習近平在國際場合屢屢出現精神狀態不穩定的錯誤,讓竭力造神的高級幕僚手足無措, 在台下隨行的王毅和楊潔篪都一臉茫然,兩人既感到關切又感到失落;他們可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後卻產生了一種無力感。

習近平上任之後,多次號召自信,先是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後來增加了「文化自信」,上個月再增加「歷史自信」,高伐林認為,習近平強調「自信」,正暴露了他的自卑。

高伐林認為,「這篇文章,從頭到尾,時時、處處、事事,要揭破習近平言與行、名與實之間的巨大對照,例如:謀臣包裝、民眾頌揚、自我標榜與其真實水平的反差,他提出的響亮口號與空洞內容的反差,他規劃推動的方略與實際績效的反差……文章運用大量實例,講述了不是別人,正是習近平本人縱容下屬、並多次親自上陣,來構築關於自己的神話,甚至推出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來提前給自己的歷史地位蓋棺論定,這就使得上述種種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反差,強烈到了荒謬的程度,強烈到了不僅被異議人士和外國觀察家捕捉到,而且被一般民眾也無法忽略、姓黨的官媒也沒法洗白只能封殺的程度。」

「這篇文章,將雄心萬丈的習近平,與毛澤東比,與鄧小平比,與江澤民比,與薄熙來比……怎麼比,大到文韜武略、小到言談舉止,他都無法並駕齊驅,更談不上青勝於藍。」 高伐林寫道。

高伐林說,習近平曾經提出「精準扶貧」,而這篇文章,卻是「精準揭破」了習近平用自信掩蓋的自卑情結,「精準粉碎」了習近平要當「新時代偉大領袖」的勃勃雄心。其用意,不僅在於「剝光習近平的包裝,更在於直接摧毀習近平長期以來靠權力極力維持的心理支撐。」

高伐林分析,以「求得朝野最大公約數」的這種「精準打擊」,「更像是中共體制內的力量在凝聚共識,阻抗習近平走向連任的步伐」。

文貫中:習近平就是要保紅色江山不變色

但三一學院退休經濟學教授文貫中對此文評價並不高。「他把習近平想得太複雜了,等於是他有很深邃的思想,好像沒接班之前已經有一套宏圖大略,外交上、經濟上、軍事上、政治上要如何如何。而另一方面又說這個人是很無能的,我覺得有點矛盾。」

《客觀評價習近平》作者用類似西方媒體記者寫新聞報導的手法,試圖通過對習近平性格、心理的分析,揭示其政策失敗的個人因素。

該文上篇描述了一個起初個性並不鮮明但後來卻要比肩毛鄧的新領袖,如何在期盼明君的中國百姓,和「上有所好、下必盛焉」的媒體、幕僚合力推動下,掀起了一場「東方又紅」的造神運動。但個人崇拜屢遭挫敗,「這讓習近平產生了逆反情緒,他認為人民在改革開放下被過於縱容,以至於失去了對領袖的尊重」;於是「他把自己的困境上升到整個政黨的層面,認為勢必要箝制人們的言論和禁錮他們的思想」。

該文中篇描述「習近平經濟學」,即所謂「新國企」。作者把習近平剷除教培、收緊管制、打擊私企、做大國企等廣為人知的事件串成一幅習近平經濟藍圖:「三個要素:勞工,產業,和資本,」逐一對應「今日的青少年,就是未來的製造業勞工;對民企的兼併,就是創造產業集中;而對商業寡頭的製裁,就是籌集新國企的資本。」 總結出習近平經濟模式二元結構:在國內扼制現代化教育,加強大眾製造業技能;另一方面,積極地讓紅色子弟去西方學習管理和技術,然後回國管理那些新型國企。

「寫得比較單薄。」 經濟學教授文貫中說。「開始和結尾寫得比較有文采的,但是中篇沒什麼文采,」 文貫中還指出,全文將「一帶一路」 寫成「一代一路」很奇怪,「如果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研究的話怎麼會從頭到尾都錯了呢?」

文貫中認為,其實習近平的動機很清楚,而且一開始就已經被國內一些知識分子講清楚了,「他就是要出來保這個紅色江山。」 文貫中說。「那麼從紅色開始,你就要加強國營企業、共產黨的一元化領導啊,這些東西他都要保護,因為不保護紅色江山就沒了嘛,所以這是很簡單的一個事兒。」

文貫中說,隨之而來,「在國際上必然要跟西方國家抗衡,要抗衡就要找些小兄弟,那麼就到亞非拉去找;亞非拉也沒那麼容易找,那麼就撒錢;另外國內確實生產過剩,因為本來出口都是朝發達國家去的,那麼現在發達國家不歡迎你出口那麼多了,就搞『一帶一路』。」

「沒有說出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文貫中說。但他認為,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主要因為作者的文采不錯,「有些語言還蠻俏皮的,人家就願意去看,他把習近平,這樣一個沒什麼魅力但雄心勃勃的形象刻畫得蠻生動的,這是他的優點。」

宋永毅:此文形成了一個新聞現象

「我認為這篇文章形成了一個新聞現象」 文革歷史研究專家、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析退休教授宋永毅說。「像他這樣以4萬字的篇幅,對習近平的個人性格、執政路線,經濟的、政治的,可以說對至今所有材料作一個完整分析的這樣一篇文章,這在中文世界裡,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但宋永毅認為,作者「對作為獨裁者的習近平在好幾個方面還是估計不足。」 宋永毅說,該文對習近平幕僚幫助他搞個人崇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如,習近平背書單等,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幕僚的失策,「顯而易見是違反歷史常識的,任何一個搞個人崇拜的獨裁者首先是他個人的需要,是他強烈的意願,才導致了幕僚的積極推動。」 宋永毅認為,作者「對現代獨裁者在道德上的無恥程度有一點估計不足。」

《客觀評價習近平》下篇講習近平對抗西方的外交政策使「中國處於毛澤東以來『最惡劣的外交時期』,為應對國際反彈帶來的威脅,他借助民族主義,甚至「為了維護權威,不在乎賭上國運;」 文章說,「民意上的失敗實際反映出習的一個根本劣勢,就是他的思想和理念很陳舊」,「更容易選擇毛澤東的方式而不是鄧小平的方式去維護地位……這種方式就好像對人宣告說:『倘若你們不擁護我,我就讓國家不得安生。』」

作者認為,習近平做第三個歷史決議, 「提前宣示了自己的歷史地位」, 「他像唱獨角戲一般強調著自己的重要性,做了後輩才應該做的蓋棺定論。共產黨從沒有這樣的先例,顯然習近平的政治氣數已到了強弩之末,而他卻很不甘心;他終究不是一個扭轉乾坤的人,對中國和共產黨來說,都只會是一個過渡領袖。」

「入木三分,」 宋永毅說,以上這段分析令他印象最為深刻,「鄧小平搞歷史決議是在毛死了之後,就是毛的歷史決議也是在王明下台以後搞定。習近平還在位就急匆匆地搞歷史決議,他的這個分析是比較精彩的。」

高文謙:中共二十大前後一切變數皆有可能

高文謙指出,「習近平為什麼這麼迫不及待?答案是,是因為他想用這個歷史決議作為中共二十大連任的敲門磚。但結果掉進了自己挖的坑里去了。」

《客觀評價習近平》推出的時機正值今秋中共要舉行二十大。習近平能否如期獲得第三個任期成為國際社會持續觀察的焦點。評論者認為,對習近平命運的分析是該文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就他的現狀來說,已經很難在從政之路上持續走下去;2022 年將會是他最大的轉折點,即便他能用某種魔術式的手段獲得連任,他也會面臨滿途荊棘,並在2027 年前迎來全面的破敗。」 4萬字長文最後為習近平做瞭如上總結。

文章預測習近平最終將面臨眾叛親離的局面。「即便是他的支持者,也會與他漸行漸遠。而當大家都離去,只把他一人留在寶座上煢煢孑立時,也就是他的政治生命壽終正寢之時。」

對這段總結,評論人士解讀各有不同。高文謙認為,這是全文收束的點睛之筆,跟他年初在《美國之音》上發表的「一切變數皆有可能「的判斷大體相同。「就是習的執政思路和舉措難以為繼,面對當前內政外交的困局,連任之路仍有變數。」

高文謙表示,「即便(習近平)二十大連任,也是困難重重,舉步艱難,多年積累的矛盾到了總爆發的時候,各種黑天鵝、灰犀牛將會接踵而至,而習認知和性格上的缺陷又使得他一意孤行,最後搞得天怒人怨,五年後黯然下台。」

高文謙認為,中國政局並非像某些媒體渲染的「習連任已成定局」,「事實上,剛性的獨裁體制很脆弱,說不定什麼時候哪個地方發生脆斷。前蘇聯的突然崩塌就是例子。」

高文謙認為,目前,中國政局暗潮洶湧,「習雖然權勢熏天,處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然而高處不勝寒,身邊沒有可信之人,手下也沒有堪用之才,到處都是敵人,像唐吉珂德大戰風車一樣,只能用『自我革命』、『展開鬥爭』來敲打警告反對勢力,可拔劍四顧心茫然,重蹈毛晚年『八億人不鬥行嗎』的歷史怪圈。這是一切獨裁者的宿命。」

但宋永毅對習近平今年會遭遇大轉折不表贊同,「我並不認為習近平的二十大會有大的問題。」 宋永毅說。「將來習近平會不會有問題?一定會有問題。但我並不認為是今年。至於說2027年,任何一個歷史分析家都不是算命先生,能揭示一個歷史趨勢那就非常不錯。」

多數評論者都認為,該文太長,減低了可讀性;有些觀點文中反復出現,顯得累贅;但文中確有一些精彩傳神的論述,相當到位;他們多數認為,不能同意作者對薄熙來的褒揚,他們認為習近平只不過是薄熙來的放大版。

「方舟與中國」在五花八門的商業中文網站《留園網》上的個人頻道上發表了20多篇網文,《客觀評價習近平》是最新一篇,同日發出上一篇是《客觀評價薄熙來》。「方舟與中國」究竟是何許人也?

文貫中認為,作者可能不是學經濟的,「很可能是搞政治的,至少是學文科的,也許不是一個人,因為他的文風前後不連貫,中間部分好像是另外一個人寫的。」

高伐林推測,「是幾個人醞釀討論,分頭執筆,最後由一人統稿。」

宋永毅說:「這是一個一直在關心著中國時事,尤其是當前政治文化走向的評論家。他要比我們年輕得多,否則不會犯把中央文革小組組長說成是毛澤東的錯。」

宋永毅讀了「方舟與中國」在《留園網》上的全部文章,不認為他的長文有什麼神秘背景,「可以看到他的一貫的分析方法。但是他的政治傾向是很清楚的,他對習近平以前的幾屆江、胡,甚至對薄熙來,肯定比較多。」

高文謙認為,「對江澤民、薄熙來的吹捧,顯露出作者作為中共體制派反習不反共的底色。」

通篇4萬字處處體現了作者對習近平治下中國內政外交狀況的痛心疾首。他想告訴讀者,習近平的路線已經動搖了中國官僚權貴的根本利益,他如此倔強,會一條道走到黑。

「大廈將傾,塵埃四起。迷霧中,一艘方舟正在成形。 這是權貴的船艙,一待風雲譎變,它便駛離這片土地,留下滿目瘡痍。」 「方舟與中國」如此預測中國的未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