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陰霾下,年底大選候選人名單,乃至2024總統大選的各種組合,仍是輿論的焦點,藍營的支持者間也瀰漫著期待少康中興的氣氛。但筆者認為,藍營深層的危機恐不在於能否推出可勝選的政治人物。
嚴格來說,一黨的成敗,不是重要的事。但筆者以為國民黨的現況,確實是促成了言論市場多元性的消失。當國民黨的路線侵害了民主國原則,陷入危機的不只是國民黨,而是整個國家。
何以說國民黨的路線侵害了民主國原則?簡單來說,過去半甲子以來國民黨對內「幾乎」沒有基本路線,就算執政,對民進黨暨與其親近的社運團體的主張不是全盤採納,就是妥協,可謂選前一套,選後又是一套。這樣「沒有路線的路線」,實已架空民主國原則下定期改選的內涵,讓選民無論怎麼選,得到的都是一樣的施政,實與專制本質並無不同,選舉只剩形式意義。
首先,教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論是李登輝總統抑或是馬英九總統;從1994年410到2009年的712遊行,教改所涉固然千絲萬縷,惟國民黨教育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對民進黨暨與其親近的社運團體的主張幾近全盤採納,結果就是政治責任無從追究,施政方向欠缺制衡,對教改所蘊含價值選擇抱持懷疑的眾多選民欠缺代表。無論是哪一黨執政,不論國會誰為多數,教育政策概由欠缺民主正當性檢驗的親民進黨社運團體或「社會賢達」所決定。
再者,國民黨對核能發電立場的前後不一,比之民進黨堅定反核,判若雲泥。核能發電始自十大建設,核一、核二、核三接續於國民黨執政時期完成,而核四廠於1999年開工時,同為國民黨執政,國會亦佔多數。爾後核四於第一次政黨輪替面臨停工,佔多數的泛藍國會,極力反對。待馬英九總統當選,仍持續興建,故稱核能發電為國民黨傳統路線應不為過。惟核四此後的命運,眾所皆知,馬英九總統所帶領的執政團隊,再一次向民進黨暨與其親近的社運團體的主張靠攏。若國民黨對核能發電的立場要向民進黨靠攏,何不於總統暨國會大選時向選民說清楚呢?
最近一例國民黨向民進黨暨與其親近的社運團體主張靠攏,就是減少軍公教退休待遇。民進黨二十多年來始終堅持此一主張,孰料馬總統於第二任期突襲式地靠攏民進黨的主張,一如教改、核四。
筆者對於民進黨教育、能源、軍公教退休收入減少的立場雖不贊同,但可理解,無意攻擊,畢竟公共政策除了執行層面,涉及了根本的價值選擇,與資源分配。世界諸國多有先行政黨、後起政黨的理念之爭,多可化約為左右、傳統與變革之爭,有民進黨這樣的政黨與其主張,不足為奇,倒是為什麼國民黨不再捍衛其長久執政下形成的路線?為什麼國民黨不論選後檢討或執政,客觀上老是跟隨民進黨的主張,謂之「貼近中間選民」?彷彿基本盤是國民黨的包袱,不論勝敗均欲去之而後快,此點觀諸民進黨,乃至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國民黨此點特色可謂絕無僅有。關於重大政策,投給國民黨,幾乎就等於是投給民進黨,這樣的說法固然誇張略嫌不公,但也八九不離十。
在多元化的社會,贊成較傳統的教育資源分配與入學方式,維持公立明星學校,乃至認同核能發電、確保退休軍公教人員對國家信賴的選民,不可能沒有,但國民黨在這幾個議題上的膽怯與搖擺,讓這群人的利益與價值在臺灣民主政治幾乎毫無立足之地,這會不會促成他們對民主的否定,進而認同極權「由藍轉紅」?這或也是值得深思的。
除了上面幾個例子外,國民黨在司改、死刑存廢執行、全台軌道建設種種議題上,同是身影模糊。
或許作為不完全支持民進黨政策的選民也能這樣提問:從歷史文化上看應該偏右、保守、維護傳統價值的國民黨,為何執意同後起的民進黨一起爭取西方觀點中較為左派、重變革的選民?
年後政治人物各種合縱連橫的消息傳來,直轄市長由誰參選的議題、2024藍營正副總統搭配的許多組合一一浮現,但身為不完全認同綠營政策的筆者,實期待藍營政治人物能在九二共識以外,呈現出在內政上不同的選擇,除了維護藍營政治人自身之利益,更為了我們的民主共和國。
*作者為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