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學環境 獨生子女不再是小霸王!

2018-04-08 09:00

? 人氣

「親子共學」課程彈性高,曾參與共學團體獨生子女的家長都肯定,「透過共學,我的孩子終於不再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了!」(資料照,彰化縣政府提供)

「親子共學」課程彈性高,曾參與共學團體獨生子女的家長都肯定,「透過共學,我的孩子終於不再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了!」(資料照,彰化縣政府提供)

「這些糖果、玩具通通都是我的!」因為沒有兄弟姊妹與自己一起成長,學習分享食衣住行甚至父母的愛,很多獨生子幾乎都有這樣的口頭禪!新北市坪林國中校長歐志華表示,獨生子女在入學之前,在同儕互動上確實較欠缺學習機會;惟舉凡親戚的孩子、共學團體…,只要家長有心,還是能為孩子創造良性的人際關係學習環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生育率低,多數孩子都是家中獨生子女,許多人非但不懂得分享,更缺乏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歐志華說,很多獨生子女的家長或許會想,「等孩子幼稚園甚至小學,有了同學,不像家裡只有他一個小霸王,屆時自然會有學習的機會。」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子品格教育的主戰場,且3到6歲就是關鍵期,仰賴學校教育才想鑄鐵成鋼,往往事倍功半。

20180404-坪林國中校長歐志華。(歐志華提供)
坪林國中校長歐志華表示,家庭才是孩子品格教育的主戰場。(歐志華提供)

但國內不少夫妻婚後可能礙於年齡、經濟等考量,一開始就不打算生二胎,以致於家中「大寶」生來就註定是獨生子女,此時又該怎麼辦呢?

小麥米媽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她早早就跟老公計劃好,婚後把房子買在娘家附近,一方面方便等生育後,把獨生子女託給娘家媽媽帶;更看中媽媽跟哥嫂同住,而哥嫂已有一對兒女,可以陪伴自己的孩子長大,「果然,不是親手足,但因從小天天相處,3個小孩玩在一起,當然也打在一起,小麥米在外婆家本能地就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完全沒有一般獨生女的驕氣。」小麥米媽笑著說。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像小麥媽般,有這麼好的機緣可以把獨生女就近跟親戚的孩子「送做堆」,學習手足之間應有的合作、尊重與禮讓;也包括了當孩子間發生衝突時,隨之而來的碰撞、折衷與協調,這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情境,對孩子的成長其實都是再好不過的學習機會。

影響所及,現在也有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家庭會選擇透過網路、坊間親子班等媒介,尋找適合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青梅竹馬」,共組小型課後共學團體。

20180207-陸委會「玉犬迎新春,親子同樂」活動,許多陸配攜家帶眷參與。(盧逸峰攝)
現在很多爸媽會帶著獨生子女共組小型課後共學團體,找尋可以一起成長的「青梅竹馬」。(資料照,盧逸峰攝)

安親班多是靜態活動 孩子仍是飯來張口生活白痴

與老公育有一對小一雙胞胎女兒的小育表示,她跟老公都要上班,但小一學校只有周二上整天,孩子勢必要送安親班,惟傳統安親班只是把孩子從學校教室「關」到另一間教室,且一班動輒1、20人,基於師資成本考量,安排的多是寫作業、寫測驗卷等靜態活動,結果孩子或許成績還算過得去,但在爸媽面前,卻仍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白痴。

因此,多方打聽後,小育在提倡共學的協會媒合下,認識了與女兒同校的另兩個小一男生的家長,3個家庭進而組成「共學也共遊」的團體,並合聘一名領有合格教師證的共學老師,針對4個孩子人格特質與需要,量身訂做共學課程。

「共學課程」隨孩子興趣調整 逛動物園、插花樣樣來

小育說,由於她家的活動空間較大,因此,老師每天會負責到學校把4個孩子集中接到她家,然後開始半天的共學課程,除了基本的回家作業,課程內容可視家長建議或孩子興趣隨時作調整,老師也會選擇每周一天,帶4個孩子到戶外「放封」,包括搭捷運去逛動物園、坐公車去買花材、認識不同的花卉,然後回家上插花課等。

由於有別於坊間一般安親班人數眾多,且活動空間往往只侷限在室內,共學老師不但會帶著孩子們在家做小點心、跳舞,更不時會帶他們一起出遊、看展覽等,多數曾參與共學團體獨生子女的家長都肯定,「透過共學,我的孩子終於不再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