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麥當勞吃早餐,有位媽媽帶著一個年約3-4歲可愛的小男孩在櫃檯前點餐。
小男孩穿著可愛的吊帶褲,左看右看,兩顆水汪汪的大眼睛咕嚕咕嚕轉、彷彿對店裡的許多事物都感到好奇。
果不其然,才沒三十秒,小男孩就離開母親的身邊,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甚至準備衝向二樓的樓梯。
「不可以亂跑哦,樓上會有大野狼咬你!」母親站在櫃台前,大聲地說。
小男孩愣了一下,但三十秒後,對二樓的好奇心又讓他躍躍欲試。
「不可以上去哦,樓上會有吃人的虎姑婆!」媽媽才講完,一位駝背的老奶奶有些費力地走下樓梯,有些費解地看著許多望向自己身上的眼神。
又一會兒,小男孩再次脫離母親的身邊,準備往二樓跑。
「我、說、不、可、以!二樓會有可怕的大壞蛋!」話還掛在嘴邊,一位身形壯碩、穿著背心,兩條粗壯的手臂佈滿刺青的壯漢拎著重量杯可樂走了下來。
小男孩嚇哭了,壯漢見狀蹲下身來摸了摸小男孩的頭、安撫他一下才走出去,殊不知自己就是那個媽媽口中的「大壞蛋」。
父母親在管教孩子不要亂跑時,諸如此類的語言經常上演。除此之外還有:
「警察會抓你」「壞人會綁架你」「那邊的叔叔是壞人(我經常是那個被用來恐嚇孩子的壞叔叔)」「那邊的狗狗會咬人」
其實,父母親是想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但我們所用的方式卻經常是捏造而不符合事實的。這樣的方式有一些負面影響:
1、對環境不信任
孩子在缺乏對環境的認識之前,我們當然有必要教導孩子遠離危險的情境,例如燒水的廚房、沒有欄杆的窗邊、馬路等等,但當我們「欺騙」孩子周圍到處都是壞人、警察、怪獸、鬼魂,彷彿也在預告孩子: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可以太信任。雖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知道這些只是你用來保護他的話語,但童年時期那份對外界的恐懼與不信任卻已深植內心。
2、以貌取人
當大人把某種外表與危險做連結時,孩子也開始學習到原來粗壯的、有精神疾患的、肢體有障礙的,以及各種跟自己家庭價值觀不同的人事物,都是不正常的、充滿危險、需要遠離的。這樣的負面影響是,當孩子進到學校,看到其他同學時,可能因為童年的經驗感到焦慮不安,於是採取遠離、拒絕,甚至是攻擊的因應方式,而這種因為對「差異」的陌生所產生的不安焦慮、進而使用疏離與攻擊的方式,也正是霸凌的起因之一。
3、不知所措的困惑
由於我們的語言都是「那裡會有……,你不可以……」孩子只學習到「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卻充滿了不知到底可以做什麼的困惑感,所以不清楚你期待他的行為究竟是什麼。
要教導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要亂跑,其實你可以有更好的方法,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