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來自全世界的「矽漂族」:《異類矽谷》選摘(2)

2022-03-06 05:10

? 人氣

大致把專長以族群分配一下,你會發現以色列人擅長構思,北歐人擅長設計,印度人擅長工程,華人擅長生產,美國人擅長行銷,而矽谷就是所有專長的組合。(資料圖,Google)

大致把專長以族群分配一下,你會發現以色列人擅長構思,北歐人擅長設計,印度人擅長工程,華人擅長生產,美國人擅長行銷,而矽谷就是所有專長的組合。(資料圖,Google)

今天如果去工程部門拜碼頭,你會看到五成印度人,兩成華人,剩下的零頭雖然是白人,但由歐洲國家點到為止地平分。如果閉上眼睛,我大概可以從英文口音猜出對方的國籍。矽漂族的鄉音往往準確標示了他們的原產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到工程以外的部門逛大街,你會發現白人仍占五成─他們擅長於技術以外的白領工作,而這些部門也同時告訴我們,矽谷不是只靠科技,包裝和企畫一樣重要。

大致把專長以族群分配一下,你會發現以色列人擅長構思,北歐人擅長設計,印度人擅長工程,華人擅長生產,美國人擅長行銷,而矽谷就是所有專長的組合。至於那些擅長休閒的,在矽谷很難找到適合的專長。

不同時空之下,矽谷共和國也巧妙反映了各國科技人才的供需與經濟實力。如果人才生產國有足夠內需,在矽谷就不容易看到他們的蹤影;如果經濟強盛,你也看不到來自那裡的矽漂族。因此矽谷工程師裡很少看到新加坡人、韓國人、日本人和西歐人。近幾年中國工程師人數開始下降,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內需消化人才。九○年代中期台灣錢淹腳目,很多台灣工程師打包回國,留學生比率也跟著下降,近幾年才又有節節上升之勢,成為不同時空下,台灣經濟發展史在矽谷留下刻痕的例子。

課本從沒教過的生存技巧

在矽谷要存活,有一項生存技巧學校從來不教,那就是如何邀功、鬥爭和廝殺。即使不喜歡廝殺,你至少應該知道別人會怎麼殺你。這種行為說得禮教一點叫「提高能見度」,說得厚黑一點叫「代客收割」,說得血腥一點叫「鬥爭廝殺」。

華人帶著一身專業來到矽谷耕耘,常常發現高層感謝的並不是自己,或者旁邊突然冒出一堆助割的人。愛拚才會贏讓我們安心做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耕耘者─當然,矽谷不會虧待你我,畢竟他們需要一些不敢抱怨的人撐大局。這是資源分配的藝術,無關正義,高層要為每個人都安排適當的角色。

鬥爭和民族性有絕對的關聯,全世界除了華人不會鬥,大家都懂得鬥,也愛鬥:歐州人愛鬥但是懶得出手,他們活著是為了度假;美國人想鬥但沒本錢,只能敲鑼打鼓犬吠火車;中東人地域性強會跟你纏鬥到死,但把他們當作午休的響尾蛇繞過就沒事;俄國人和以色列人不耍嘴皮子,是冷面型殺手,刀不隨便出鞘,一旦出手也絕不是吃素的;阿拉伯人同樣好鬥,更麻煩的是記憶力好,記仇能力遠遠超過駱駝。

印度人打從幼兒時期就發展出熱愛鬥嘴的天分,每件事都要爭個你死我活,一來一往永不嫌累,這件事在我鄰居家就可得到驗證。鬥嘴一旦扯到生存就升級成鬥爭。印度人無時無刻、隨處隨地、對內對外都鬥,喝酒吃肉之餘也不會忘記。那已經昇華為某種生活態度,就像喝杯星巴克般高雅隨興。他們可以在談笑風生中順便出手,第二天仍舊和你稱兄道弟─更糟的是那也都是真心的。印度人並不惡毒也絕不隱諱,鬥爭無關善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寫程式的延伸,是社交、是嗜好、是藝術,更是一種終極的信仰,能讓生命更多彩多姿。鬥完了,大家繼續肝膽相照朝目標努力,只是你不能比他強。我們不過是無法品味箇中滋味,不應該把它看成壞事。退一步,真的海闊天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