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發布假信息的動機有千百種。美國喬治敦大學傳播學副教授萊蒂西亞・博德(Leticia Bode)向德國之聲表示,「有些人只想賺錢,因為他們知道假新聞會帶來點擊率,進而帶來收入;而有些人,則有更多基於意識形態的目的」。
美國布法羅大學文理學院傳播學助理教授尤塔姆・奧菲爾(Yotam Ophir)補充,很多人製造假信息並非有任何意圖,他們分享的內容,是他們認為,在網上看到或在某個地方聽到的準確信息,並不知道自己在誤導公眾。
不過,奧菲爾也同意,確實有些人是別有動機地在散播假信息。他向德國之聲舉例:「包括政治人物,比如普京和俄羅斯的政治宣傳,還有各種臭名昭著、不可靠的網站,靠著傳播引人入勝的陰謀論和錯誤報導,吸引網絡流量、點擊率和分享。」
據他觀察,目前全球流傳有關烏俄戰爭的假消息主要分成兩種:一是俄羅斯的宣傳,試圖將普京侵入烏克蘭的決定,說成是對烏克蘭侵略俄羅斯的回應,以證明入侵的正當性。他舉例,克裡姆林宮傳播出來的部分視頻片段,聲稱烏克蘭人正攻擊俄羅斯人,但後來卻被發現是舊視頻;另一種假消息則是關於襲擊、傷亡和衝突的謠言和虛假報導。
假信息的影響
奧菲爾指出,就短期而言,假信息使人混亂或迷失方向,進而影響對地緣政治局勢的理解。另一方面則是對公眾輿論的影響,特別是在俄羅斯國內,許多人相信政府對烏克蘭侵略的官方敘述,從而找到了入侵烏克蘭的理由。
他警告:「長期來看,網上錯誤信息持續增加,侵蝕了我們對信息來源、媒體、政治家和彼此的信任。這種影響最終可能比眼前的影響更糟糕。」
對公共輿論有深入研究的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凱爾・桑德斯(Kyle Saunders)則向德國之聲補充,所有信息都能對公眾輿論及精英階層產生影響,特別對於當權者而言,必須更加警惕,因為他們可以基於虛假信息採取一些行動。
他說:「當我們看到令人震驚或刺激的東西時,作為反射動作,我們會想跟別人分享。畢竟都是人。」同時提醒,「我們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包括國家、領導人和軍事指揮官,都有可能參與在虛假信息戰中,藉此得到優勢或影響社交媒體中的論述。」
如何避免?
烏俄戰事持續之下,資訊繁雜,多名學者皆建議不要僅依靠單一消息來源。傳播學助理教授奧菲爾向德國之聲說:「最好的策略是依靠多個來源,不要只相信單個網站或電視頻道,看看不同來源都是如何述說事件的。」
他補充,要選擇長期表明優先考慮「準確性」的資訊來源,同時避免接收那些有利益衝突的報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