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巴士三大部隊成軍 逐步走向國家隊! 鴻海今年交車150台 成運、華德率先大擴產能

2022-03-04 17:20

? 人氣

BOL是指鴻海建立出海口的方式,將全球分為5、6個區域,與在地業者合作製造,如在中國大陸攜手吉利、東南亞攜手泰國國家石油(PTT)、美國則買下 Lordstown俄亥俄州廠房及設備。劉揚偉表示,在 Lordstown代工部份,預計今年出貨500台,明年1200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鴻華總經理特助郭耀聰表示,三地集團在高雄客運的合作案交車30台,然而三地集團旗下嘉義客運、台南府城客運、以及台東普悠瑪客運等客運系統都總共約700輛巴士,未來規劃逐步汰換為電動巴士,預估今年交車量達100-150輛。

提到電動巴士國家隊,成運和華德動能因去(2021)年通過交通部「電動大客車示範計畫」資格審查格外受到市場關注,算是電動巴士業內的早期進入者。

成運早在2014年開發底盤自主設計,去年6月2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延布成立工業聚落,成運汽車將轉移電動巴士技術給沙國,並在延布設廠,外銷給沙烏地阿拉伯;華德動能則於近五年開始佈局,並將技術外銷到日本,華德提供技術授權給日本西鐵巴士,合作近搶攻日本市場。

鴻海雖然較晚起步,旗下鴻華先進在2020年第4季發表底盤的電動巴士,去(2021)年7月與三地集團簽屬MOU合作備忘錄後,近日交車,將於3月16日起Model T就將在高雄市上路,從設計到交車,整整只花一年時間,鴻華表示,正常自主研發都要2~3年,鴻華能夠在一年內完成設計,並且擁有完整的APQP,從商品企劃/造型設計/開發製造/驗證測試/量產都是自家包辦,除了仰賴鴻華豐富的造車經驗,同時也應用不少鴻海的高效率生產管理秘訣。

產業分析師觀察,電動巴士的發展目前雖然看起來是廠商各自努力,但未來終究會是偏向國家隊的形式發展,一來電巴的市場相對自用車較小,因此被廠商視為初期的練兵場,二來巴士業者背後都有國家的身影(無論國營或受政府監管),而各國會傾向培植國內業者。換言之,在政府的推動下,無論是棍子或蘿蔔,很適合被廠商拿來練兵,好取得實績。

 

三大電動巴士部隊揮軍大擴產能

在政策鼓勵下,這三大電動巴士去年動作頻繁,業界把2021年視為是「電動巴士起飛元年」,今年更加磨刀霍霍,衝刺產能。其中,成運汽車計劃在彰化中科二林園區租地20公頃,作為電動巴士廠房,第一期將投資20億元,預計廠房完成後,電巴整車年產能2000輛以上,及底盤三電外銷出口的年產能1萬套。目前預定2023年底完工試產,2024年第一季投產。 

華德動能則砸25億元興建台中縣中港廠,旗下華德規畫電巴整車年產能1,700輛,及底盤三電年產能7,000套,農曆年後試產,2、3月小批量量產。

鴻華則預定在高雄橋頭園區設廠,作為電動巴士的設計製造基地,目前甫招標,投產時間表尚未明確。另外,在ESS儲能系統將預定在合發園區建置,儲能系統和電動巴士用的電池芯和電池碳也同樣預定在橋頭園區。此外,鴻海具有更大的野心,希望透過電動巴士的起步,將相關智能解決方案在高雄市落地,並且將智能城市能整座輸出。

業界人士觀察,三大電動巴士部隊今年在生產和交車是練兵的一年,雖然目前是百花齊放、各自爲政,同時面臨中國大陸競爭,但未來三大部隊交互合作潛力無窮,練兵同時,同時培植產業實力,可望為國家隊奠下厚實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康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