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以上,台灣不應再過度自信的對於美國或其他盟國將再台海衝突時提供軍事協助有不切實際的想像。在烏克蘭的例子中,我們看見英美等國在白紙黑字的備忘錄保障下,仍被選擇成為棄子。更何況美國從未對台灣提出實質、明確的承諾,我們又何來的自信相信當戰事發生時盟國有義務提供協助?
也因此,執政黨指出對美國的懷疑與對台海威脅的擔憂是統戰策略是大有問題的,不僅是對國際情勢的錯估,更是對潛在威脅的漠視。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壓抑疑美的聲音,反倒應該使疑美的聲音成為一種壓力,迫使盟國提出更實質的保障承諾。而自主國防能力的強化也早已是老生常談,畢竟當戰事來臨時,沒有甚麼國家有絕對的義務必須提供協助。
但筆者認為,更為重要的或許是對於我國族群認同概念的重新審視。因為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當戰事真的來臨時,對於國家「共同體」的想像往往是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戰勝的關鍵。綜觀台灣近年來的國族認同意識,各方陣營為了選舉考量不斷操弄具有排他意識的民族主義,不斷分化社會族群認同,而這才是真正「與中共合流」的行徑。面對外在的威脅,我們不應再過度操縱民族意識,而是應該致力於放下成見,形塑一個能夠共榮包容的社會,使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無論相信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以至於有著其他的認同,都能對於這塊土地有歸屬感,並且認清真正的敵人並不是在這塊土地中不同政見的人,而是外在的共同威脅。唯有這樣,當真正的威脅來臨時,我們才有本錢能夠從容的面對。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過:「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願台灣能認清自己的國際定位,並能從俄烏的事件中有所學習。也願俄烏的戰事能夠早日平息。
дай бог україни 天祐烏克蘭
*作者為新竹縣政府青年諮詢委員、自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