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人都該知道的國際關係理論

2022-03-21 05:30

? 人氣

作者表示,學習國際關係理論能幫助台灣讀者在其國際觀上培養 一套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分析框架,擁有更全面的獨立思考方式。 讀者也應銘記在心沒有一個完美的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的國際事件。 (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者表示,學習國際關係理論能幫助台灣讀者在其國際觀上培養 一套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分析框架,擁有更全面的獨立思考方式。 讀者也應銘記在心沒有一個完美的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的國際事件。 (資料照,柯承惠攝)

近期的國際新聞大事莫過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特殊軍事行動」,網絡上已有許多國內外學者專家撰寫的相關分析與評論文章。然而,以國際關係理論為出發點去分析此次事件的文章幾乎寥寥無幾,不禁令我感到困惑。哈佛大學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教授華特 (Stephen Walt)日前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撰文表示,國際關係學界對俄烏戰事應有許多可以談論的國關理論與概念。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理論為什麼重要?為何要學習國關理論?我認為,其重要性如同軟實力之父奈伊 (Joseph Nye) 教授所說:「理論相當於路線圖,可以讓我們認識那些不熟悉的地方。如果沒有路線圖的話,那麼我們會迷路。」考慮到這世界的複雜性,如果沒有一個國關理論可以參考的話,那麼決策者在面對國際事件時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不同國家的行為反應,提出的應對方案也可能混亂及有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面,對一般民眾而言,學習國關理論可以幫助其在閱讀國際新聞上擁有更全面的思考模式,避免一昧地被新聞標題牽著走,亦為自己的「國際觀」培養一套系統性和邏輯性的框架。有屆於此,本文試圖用簡單明暸的方式介紹給台灣讀者三個重要的國關理論,即現實主義 (Realism)、自由主義 (Liberalism)、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並分別應用在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上以探討理論解釋力。

現實主義 (Realism)

現實主義從人性的悲觀角度出發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式的自然狀態),認為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 (anarchy),而國家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行為者。如果讀者想對人性有更多的暸解,我建議去看Netflix的《魷魚遊戲》,否則閱讀古典現實主義者摩根索 (Hans Morgenthau) 的《國際政治學》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一書有可能很快就會睡著。其次,何為國際間的政府狀態?簡單地說,以台灣社會中常發生的酒駕事件為例,通常事故發生後警察會出現並根據相關法規逮捕酒駕者,而法官則會對其進行審判,讓其承受相關的法律義務責任和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然而,在國際間,也就是國家之上,並沒有一個世界警察機構或是世界政府來規範並審判國家的行為。因此,國家會缺乏安全感,知道自己是在一個自助 (self-help) 的體系,且以自生的安全為首要目標,而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是可以透過 「內部平衡」 (如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像是研發武器) 或「外部平衡」 (如進行軍事結盟,像是北約),以應對較為強大的國家之威脅,這就是所謂「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的概念。冷戰期間,美蘇在意識形態上的對峙最終導致雙方各自成立了軍事聯盟,以美國為首的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ATO,簡稱北約),以蘇聯為首的共產國家則稱作「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 (Warsaw Pact,簡稱華沙公約)。美國最終贏了冷戰,但沒有因此解散北約。而蘇聯與華沙公約則是以解體收場,蘇聯變成現在我們認識的俄羅斯,而原生15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也紛紛宣佈獨立成為主權國家。1990年2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 (James Baker) 對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口頭保證如果莫斯科不反對德國的統一及其統一後繼續為北約會員國,則北約將不會進行東擴。結果華盛頓沒有履行承諾,除了在1999年讓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國家加入北約,更在2004年後納入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如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北約東擴的行為大大降低了俄羅斯的安全感,讓莫斯科領導人 (無論是否為普丁) 腦海中有著其鄰國烏克蘭加入的畫面。因此,俄羅斯會採取應對措施,例如添購與研發更多的武器和進行軍演,如此一來,這又樣北約國家感到擔憂,因此採取類似的行為,最終導致無止境的軍備競賽,造成國際關係中的「安全困境」 (security dilemma)。然而將現實主義應用在這也有矛盾之處,因為按照理說,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經濟上遠落後於美國,且就算其在硬實力上依舊是強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考慮到「核嚇阻」 (nuclear deterrence)等因素後,按照現實主義中權力平衡的邏輯,應把重心方在東亞的中國大陸。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像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米爾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所說的,美國在1990年代起是用錯誤的自由主義思想在主導其外交政策。

自由主義 (Liberalism)

與現實主義相比,自由主義相對而言對於人類彼此合作的可能性較樂觀,是從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 式的自然狀態觀點所出發。自由主義者承認國際體系中的無政府狀態,但認為除了國家之外,像是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等非國家行為者也相當重要,亦注重國內政治中我們常聽到的民主自由價值。國際關係學界自由主義派學者對德國哲學家康德 (Immanuel Kent) 於1795年所提出的的「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 進行修正,歸納出「和平三支柱」(Three Pillars of Peace) 的概念。和平三支柱內包括三個概念,分比是「民主和平論」、「貿易和平論」、「國際組織和平論」。民主和平論指通常民主國家之間愛好和平,因此對彼此不會使用武力,且就算民主國家想打仗的話,也會受民意影響與限制。貿易和平論則認為國家間的經貿互賴程度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可促使國家選擇實質的互惠利益而非戰爭,因為選擇戰爭將造成兩敗俱傷。第三,國際組織和平論指出,國家參與國際組織可有益於國家間合作及維護國際和平,因為國家一但參與其中,將會承受相關的規範 (norms),不易輕易違反規則秩序,再加上其可以獲得更透明的資訊流通管道,最終提高國家彼此的獲益,減輕了無政府狀態帶來的不穩定。當然,上述所說的「和平三支柱」也有一些缺陷,例如民主和平論沒有明確名定義何謂「民主國家」,其次,民主國家間雖然的確不太可能打仗,但並非表示民主國家喜愛和平,從美國冷戰後的出兵情況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再舉國際組織和平論說明,國家有時還是會以自己利益優先而違反規範,普丁這次對烏克蘭發動的攻擊即是一例,違反了國際法上禁止使用武力原則。最後,再讓我們試試把自由主義應用在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上,就可發現自由主義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貢獻。自由主義者傳播民主價值的努力並沒有感染俄羅斯,克林頓 (Bill Clinton) 政府任內曾試圖協助俄羅斯建立自由經濟市場制度,最終以失敗告終。西方民主國家如美歐與俄羅斯的經貿互賴也沒有使彼此合作更容易,彼此的衝突也時常出現。

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建構主義與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根本上有所不同,國際關係學界建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溫特 (Alexander Wendt) 指出,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不是本來就存在於那的,而是經過國家間彼此的互動後建構出來的,所以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無政府狀態。建構主義關心的是在國家之間互動下的觀念 (idea) 、文化 (culture)、認同 (identity)。講到這邊,讀者們可能會發現建構主義跟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相比較下更為抽象和難理解,讀過溫特寫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可能會更有感覺。為了使讀者們快速暸解何謂建構主義,我將從一個關於我穿西裝的故事談起,我還記得我在碩一時於陳秉奎教授所開的「國際關係理論」必修課上所引用的畫面。我從大學起開始對西服文化著迷,我也開始學習穿西裝去上學,一年四季皆是如此。因此在我的觀念上,穿西裝已經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並無有奇怪的感覺。不過,在我同學眼裡,他們會不理解為何無論天氣多熱我都還是堅持穿著西裝。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每當我穿著西裝在校園遇到同學,對方第一句話通常是「為何穿這麼正式」或「今天有什麼活動嗎」。這就是我跟他們之間對於穿衣服的觀念與對西裝有不同的認同。另一種情境是,由於我班上的同學們覺得我著西裝來上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漸漸地班上同學一個接一個都穿西裝到教室,經過可能幾年的實踐,所有人都穿西裝來上課並把西裝視作某種規範,這就是觀念與認同的轉變。當然這個情況還沒有發生。

把建構主義應用在國際關係中,讀者們就會暸解為什麼美國不怕英國有約200枚核彈頭,反而異常擔心北韓約20多枚的核彈頭。對於俄羅斯而言,蘇聯的解體雖然把共產主義成分去除,但並未帶走斯具有拉夫主義的民族優越感及大國意識。奈伊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威爾許 (David Welch) 在他們合著的《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10th Edition) 書中直言,俄羅斯的後蘇聯精英們,包括前總統葉爾欽 (Boris Yeltsin) 和前外交部長科茲列夫 (Andrei Kozyrev),不認為俄羅斯已經「輸了」冷戰,而是認為其「跨越」了冷戰,希望西方國家可以平等地對待俄羅斯。冷戰後這些菁英也曾向西方國家提出請求以協助莫斯科當局的政經發展,雖然並沒有成功,西方國家還是試圖倡議一些納入俄羅斯的安全合作框架。只不過對於俄羅斯來說,北約持續地東擴使其感受到不被尊重及被不平等對待,再加上西方國家與其在觀念、利益、認同上持續擴大的裂痕,使彼此關係難以修復,只能試圖避免持續惡化。

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身為一位主修國際關係的學生,我有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使命感,想讓台灣民眾對於國際關係理論有基礎的認識。由於篇幅關係,也有許多重要的概念沒有提到,包括外交決策理論、賽局理論、領導人的錯誤認知 (misperception)、聯盟理論等,對於想更近一步暸解國際關係的讀者,可以參考市面上學者專家的著作,有許多不錯的書,我也受惠於其中。最重要的事,有三點我認為讀者應銘記在心。第一,沒有一個完美的國關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現在發生的國際事件,一件事情也可能不同的理論皆可以提供解釋空間。第二,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該使用何種理論。第三,雖然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偏好的理論,但不要因此排斥其他理論,而應持續學習不同理論的發展與應用。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助理、政大外交系碩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