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民專文:在波平浪靜處安身─台灣會是我的棲身之所嗎?

2022-03-17 06:20

? 人氣

我既已決定不再「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出獄後便沒有參與任何抗爭組織或行動。我念茲在茲的,是那些因反送中運動被捕的年輕人和被國安署以「莫須有」罪名關押的老朋友,希望以我坐牢的經驗,協助他們安住當下、不被高牆鐵窗摧毀他們的意志。這是出版《陳健民獄中書簡》(香港版)的首要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佔中三子:戴耀廷、朱耀明、陳健民(由右至左)。(美聯社)
佔中三子:戴耀廷、朱耀明、陳健民(由右至左)。(美聯社)

牢中讀書忘記春去秋來

於是我便帶著《獄中書簡》和許多等候審訊的被告和一些已被關押的被告的家人會面,讓他們對於獄中生活有較充分的心理準備,減少過度的恐慌。在那些聚會中,看著一些被捕者幼嫩的臉孔和在旁眼泛淚光的家人,感觸良多。分組討論的時候,有些家長難以相信子女會捲入暴力罪行(年輕人的勇氣的確超乎想像),更多是坐立不安擔心子女在獄中被虐待(都會提到電影《監獄風雲》的暴力)。我除了講解獄中的規矩、囚犯的文化,更會分享讀書、運動和其他有助維護自由心靈的方法。對於家人,最重要是勸他們好好生活,才能減少在囚人士的內疚與掛慮。

在獄中三百多天,我體驗到閱讀可令人跨越高牆,穿梭於歷史不同時空、沉思在宇宙人生的課題中,不單讓本來空洞的獄中生活變得充實,讀著讀著,更會忘記春去秋來,日子比較好過,因此致力協助獄中的抗爭者(手足)讀書。我和一些支援小組合力開具書單讓獄中手足參考,或者按他們的意願去搜購書籍,每人每月送6本書進去(這是監獄規定的最高數量)。有些大學老師自願按手足的需要為他們設計課程和書單,亦有老師以通信方式輔助手足深入閱讀。因為購書和聘請專人協調上述事宜需要金錢,我便舉辦多場《獄中書簡》簽名會籌募經費,市民踴躍支持,慷慨解囊。

其中有一次在上環見山書店舉行,我在店外的空地擺上小桌檯,索取簽名的市民可坐下來閒聊幾句。許多人甫坐下來便淚流滿臉,除了感激我和其他雨傘運動的被告代替十萬計的佔領者坐牢外,還一一細說在反送中運動中市民的委屈和政府的麻木不仁。排隊的人龍綿延不絕,站滿了書店旁的後巷。工作人員說許多人等了超過一小時,囑咐我不能再像中醫看診般望聞問切,但我實在感受到許多人內心滿載悲憤,必須找到樹洞好好傾訴……

臺灣作為棲身之所

探監、寫信、送書、說書,出獄後我日復一日在做著這些微小的事情,即使接受了政治大學的邀請,仍是依依不捨,壓到最後關頭準備起行卻又因疫情問題遲遲未獲簽證。因為香港形勢愈來愈危急,家人對我的處境憂心忡忡,每天催促,直到我安全登機才放下心來。在機上闔上眼睛,感覺是出獄後首次真正放鬆自己。飛機快要降落到桃園機場,遠望窗外,藍天白雲下是連綿的田野、沿著海岸線是一座座發電風車在碧海白浪前徐徐轉動,讓我感到久違了的安全感和自由。臺灣會是我棲身之所嗎?

感謝聯經出版公司的林載爵先生提議在臺灣再版《陳健民獄中書簡》,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林太太說我原來的版本字體太小、欺負老花眼。如果臺灣版的字體夠大,大家從此書中可以讀到香港在2019年漫天烽火的時候,一位因參與民運而身陷囹圄的學者,如何安靜地在獄中細嚼中臺港歷史、思索華人社會的前路。我更希望這些書簡能令臺灣的年輕人體驗到專制的邪惡、自由的可貴。目睹香港急速淪陷,臺灣更要捍衛得來不易的民主憲政,發展出更務實的政黨政治、更客觀理性的傳媒、積極參與的公民社會,才能深化民主,讓臺灣成為華人社會的民主燈塔!

*作者為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任。積極參與公民運動,2014年因佔領中環事件而被指稱為雨傘運動領導人,並被判刑16個月,後因在獄中行為良好,於2020年3月14日獲釋。2021年9月應邀來臺,任政治大學社會系客座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台灣版,聯經)序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