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官員曾提議,歐盟應比照疫情期間推出7500億歐元(約新臺幣23兆元)的「下世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簡稱NGEU)經濟復甦計畫,援助因限制俄國天然氣進口而受影響的成員國。儘管荷蘭等「節儉」國家對此表示興趣缺缺,《經濟學人》則認為,撥用NGEU計畫剩餘資金進行援助,或許是目前可行的折衷方案。
至於超過300萬名的烏克蘭難民該如何處理,歐盟則有相對一致的共識。成員國間一致認為,目前已接納超過三分之二烏克蘭難民的波蘭,無法獨自解決難民問題。因此,歐盟要不提供波蘭相應的經濟援助,要不將部分烏克蘭難民重新安置到其他國家,由歐盟各國共同解決此問題。
內部舊有分歧恐再現
《經濟學人》也指出,隨著戰事持續延燒,烏克蘭戰爭未來可能不會再是歐盟各國最需優先解決的事情,歐盟內部舊有分歧屆時恐將再度浮現。過去幾年,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不滿波蘭法院裁定部分歐盟法律不合波蘭憲法,雙方在「法治」議題上出現嚴重衝突,歐盟甚至因此拒絕向波蘭撥款。不過,歐盟執委會態度近日卻有所轉變,似乎有意向波蘭提供資金,協助其處理烏克蘭難民問題,但此舉卻也遭部分人士認為有違先前所堅持的基本原則。
而談及歐盟向來嚴格的預算規則時,部分成員國則表示,新冠疫情危機使歐盟的預算規則顯得太過嚴格,烏克蘭戰爭恐將使此種情況再次發生。有鑑於此,它們強調不排除再次選擇彈性解釋歐盟預算規則的可能性。
在普京下令入侵烏克蘭前,法國和義大利等國便因為背負巨額財政赤字,便主張爭取更多預算彈性空間,而戰爭的爆發恐怕只會讓其繼續堅持該主張。至於德國等節儉國家,可能會因此更加積極地呼籲縮減公共支出。
《經濟學人》也預測,烏俄戰爭之後,歐盟某些長期穩定的政策可能會因此轉向。當戰爭嚴重影響能源供應,歐洲是否還能按照原訂步調減少碳排?歐盟是否允許進行更集約化的農業(例如:種植基改作物),以彌補無法從俄羅斯及烏克蘭進口糧食的損失?歐盟與英國的關係是否會有所改變?對中國的關係又是如何呢?歷經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戰後,歐盟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恐怕會有所不同。
維持「長期」團結是關鍵
在安全議題上,歐盟各國的分歧則是相對明顯且立場堅定。目前擔任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輪值主席國的法國,長期力推「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強調歐洲應減少對北約(NATO)的國防依賴。相反地,東歐國家仍持續將北約及美國視為其邊境的守護者。對此,《經濟學人》認為,歐洲的國防安全改革腳步並不會走得太快,因為光是聯合採購軍用裝備的辯論,就已經花費了它們數十年的時間。
《經濟學人》於文章末段再次強調,歐盟持續的團結(特別是在制裁行動上)能使歐洲罕見地在「硬實力」上有所展現,而歐盟各國齊心對抗俄羅斯的態度,確實也廣受歐盟選民支持。不過,如果只是基於選民偏好而選擇團結,目前的「歐洲大團結」光景的逝去,恐怕只是時間早晚問題。